吉林農業大學圖書館設了獨立的“學習包廂”,同學每年花800元就能成為這里的“貴賓”。這種花錢租研究間學習的現象,其他高校也很普遍,設計模式相似,利用率高,收費標準基本一樣。當地教育廳、發改委、物價局《關于進一步規范高等學校教育收費管理的若干規定》明確收費標準為50-80元/月。(綜合9月23日《新文化報》、中國新聞網)
如今,每年幾百萬學生進入大學學習,動輒上萬人的超級高校各地皆有,可是高校教師、圖書、食堂等資源,由于財力人力卻無法及時跟上。再加上學生就業越來越困難,考研之路上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固定且安靜的學習場所一座難求,所以“學習包廂”應運而生了。“學習包廂”用經濟手段調整占座需求,確實滿足了一部分學生的需求,但看起它又生錯了人家,所以毀譽參半爭論不斷。
學校應該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學習場所,在力有未逮的時候,也要最大化利用圖書館等學習場所,這樣才公平。收費的“包廂”提高了利用的門檻,學校不但擺脫了提供公共學習場所的責任,還能坐在那兒等著學生送錢上門,169個座位一年收費13520元,不但有重復收費的嫌疑,如何使用也沒有人監督。此外,高校會不會故意制造緊缺,堂而皇之地收取服務型項目的費用?
如今,高校越來越像計劃經濟時期的“小社會”了。從進入校門的第一天,學生的經濟和人身就會遭遇變相控制,學生必須住在宿舍樓里,褥子被子變相賣給學生,軍訓時學校出售軍訓服,用飯卡讓學生去食堂吃飯,利用“學習包廂”收取金錢……高校硬件建設基本也都圍繞教學樓、宿舍樓展開,為的是容納更多的學生。
在高校“小社會”的日常生活中,一切資源都處于壟斷或半壟斷狀態,早已脫離了公共產品的屬性。大學生其實是不折不扣的消費者,早已經為這些產品付出了高價錢,“學習包廂”這種價高者得之的產品,不應由高校或自建的后勤建設,否則就背離了高校教育的初衷。
其實,只要學校開放學生市場,允許社會資本投資“學習包廂”,那么不但能夠提供數量足夠的學習座位,還會因為競爭讓價格降下來。如果什么事都是高校自己來,那么絕大部分學生只能望梅止渴,上了四年大學也找不到一處安靜學習場所。高校不應該是什么都管的“小社會”,而應該是與社會接軌的“大市場”,這樣才能讓學生花更少的錢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務。
文/趙查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