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媒體報道稱,將于9月29日掛牌的上海自貿區具有不設互聯網防火墻的特殊政策,這一消息迅速形成焦點關注,將人們對自貿區經濟改革試驗的興趣引向對“網絡特區”乃至“文化特區”的探討。然而這種探討在眼下很可能又是泡沫。
上海自貿區是國務院批準的最新經濟改革試驗區,在上海浦東占地28.78平方公里,含外高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物流園區、洋山保稅港區和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等4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根據商務部的對外通報,自貿區的3個主要目標都是圍繞經濟改革展開的,特區的性質相當清晰。
不能排除自貿區在網絡設置方面更加開放的可能性,但即使自貿區真的那樣做,它也屬于對自貿區國際商務環境的配套服務設計,而不會是自貿區的主打特色。現在一些人突出這個問題,宣揚對此“羨慕嫉妒恨”,甚至編出“租界”說,這又是一種成心的戲謔。
中國設立防火墻是大步走進互聯網時代“留的一手”。它一方面為中國的政治安全提供了網絡技術保障,同時這種安全也有可能增加國家各領域主動適應網絡時代復雜性、擴大承受力的惰性。不能將防火墻簡單化成價值選擇,它應被看做中國的實驗性臨時舉措,防火墻工程需要追求的是中國對外開放和國家安全之間的最佳搭配值。
盡管在特定時間內防火墻有可能受到重視,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國家政治自信的增加,防火墻的作用逐漸弱化直至淡出互聯網管理,一定是個大趨勢。
如果技術上容易做到,防火墻在某些領域逐漸放開應不是什么政治問題。我們認為,上海自貿區應根據實際需要決定是否對臉譜網等境外流行網站實行開放,不要把輿論反應作為做這個決定的首要考量因素。互聯網上反對的事情有很多,提出的要求也有很多,國家不能看互聯網的臉色行事。
上海自貿區雖是經濟試驗區,但它畢竟有28平方公里多,而不是一棟大樓。區內更具自由市場特色的經貿活動必然會對那里的生活形態產生一定影響,從而波及一些其他的“試驗”。應讓這一切自然發生,而不是刻意阻止或拔高它們。
30多年前中國設立經濟特區是由中央決策的,民間給予了可圈可點的創造性配合。如今設立上海自貿區的社會輿論環境大為改變,但中國目前的價值觀分裂過于嚴重,如果現在就由社會輿論主導自貿區的主要政策規劃和執行,就會什么也做不成,光看爭論的熱鬧了。
香港輿論高度關注上海自貿區建設,甚至比內地輿論的興趣還大,主要是擔心上海自貿區會搶了香港的風頭,這種心態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認為,中國這么大,已是香港回歸前那個中國經濟總量的好幾倍,完全撐得起香港和內地多個自貿區的同時繁榮。而且上海自貿區不具備香港當年發展的歷史環境和各種地緣條件,上海自貿區不可能復制香港道路。
上海自貿區是中國“新十年”的重要經濟創作,我們寄希望于它能給中國經濟下一輪的增長和升級帶來重要發現。想想當年深圳等特區剛建立時社會有過多少爭議和困惑,今天關于自貿區網絡防火墻的那點小議論實在不足掛齒。我們祝愿上海自貿區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