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9月21日中午,肯尼亞首都內羅畢“西門商場”發生一起駭人聽聞的武裝恐怖襲擊事件,十幾名蒙面、穿黑衣的武裝分子在這座商場內大開殺戒,劫持人質并和軍警對峙。襲擊事件導致至少62人死亡(其中包括來自多達11個國家的外交官、僑民和旅客),200人左右受傷,尚有部分人質被挾持。
索馬里極端組織“索馬里青年黨”(al-Shabab)宣稱對事件負責。該組織在互聯網上宣稱,之所以這樣做,是鑒于肯尼亞士兵和駐肯外國人在索馬里“對穆斯林犯下暴行且屢教不改”,必須“施以懲戒”,并警告肯尼亞“必須從索馬里撤出你們所有的人”。
肯尼亞的鄰國索馬里自1991年起陷入長期戰亂狀態,先是“伊斯蘭法院聯盟”(ICU),繼而是“索馬里青年黨”,這些原教旨極端組織相繼興起,并試圖借助“基地”等國際恐怖勢力的支持,在索馬里站穩腳跟。
索馬里號稱“非洲之角”,是“基地”組織近年來煞費苦心打造的“圣戰地帶”,索馬里恰好成為“圣戰帶”的樞紐所在,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正因如此,恐怖組織和反恐力量均對索馬里投入重本。非洲聯盟幾經努力,終于派出8000名非洲聯軍進入索馬里,協助過渡政府對付極端組織,造成青年黨及其同盟索馬里伊斯蘭黨(Hizbul Islam)節節敗退,并于2011年8月棄守首都摩加迪沙。對此青年黨懷恨在心,其領導人戈達尼(Ahmed Godane)宣布效忠“基地”,將索馬里內戰正式納入全球反恐戰爭的一環。
在青年黨看來,非洲聯盟軍隊的涌入,是自己失敗的關鍵。這些軍人都來自非洲本土,其背后又有國際社會的支援,只有采取“圍魏救趙”的方法擊其后方,才能減輕索馬里戰場的壓力。
肯尼亞是駐索馬里非洲聯軍后方基地,肯尼亞軍隊更是非洲聯軍主力,設有西方軍事基地。事實上早在2011年10月,青年黨就曾在肯尼亞發起過一輪雷聲大、雨點小、破壞力有限的連環恐怖襲擊。
此次故技重施,一反“基地”系恐怖組織常用的“人彈”戰術,而是用精挑細選、訓練有素的小分隊實施類似特種作戰的突襲,還對襲擊目標作了精心選擇。西門商場2007年開業,號稱“東非的商業中心”,選擇這里,是為了盡可能制造國際性、轟動性的重大新聞事件,對外界發出“你們離穆斯林世界遠一點”的聲音。
不僅如此,西門商場內有多家以色列投資的銀行和商店,而“反猶太”一直是索馬里青年黨和“基地”的慣用旗號,也容易在其“圈內”獲得更廣泛的共鳴。
這次恐怖組織再度把目標對準肯尼亞,究竟會引發怎樣的“蝴蝶效應”,還需走著瞧。但這一切表明,該事件中襲擊主使者的目的是雙重的,即一方面是“民族主義”的,希望外國軍隊離開索馬里,另一方面是“國際主義”的,想借此牽制各國力量,以援助正在其它國家“奮戰”的“圣戰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