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原本是西方人賦予的名字,用來形容“太陽升起的地方”和“和平之海”。在亞洲人的內心之中卻沒有“亞細亞”的想象,更無“太平洋”的暢想。亞洲人不像歐洲人那樣,盡管講著不同的語言,卻擁有著共同的文化基因,有著古希臘神話的共同想象。而這一切,恰恰構成了歐洲一體化運動最深層的精神動力。
相比歐洲一體化運動的強勁勢頭,亞洲區域一體化卻幾經周折。自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區域一體化的種種設想接踵而至,人們對于區域合作的熱情雖持續不減,進展卻并不令人滿意。
不過,在如此眾多的區域合作框架中,APEC(亞太經合組織)脫穎而出,成為亞太地區互利共贏合作的典范,它堅持區域一體化的方向,從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與深化經濟技術合作入手,開創了獨具特色的“APEC模式”。迄今為止,亞太經濟體以其占世界近40%的人口、57%的全球經濟總量和46%的世界貿易額,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經濟引擎,國際社會普遍將其視為可能是拉動世界經濟復蘇的“日出之地”。
19年前,亞太地區各國領導人提出了以實現亞太地區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為主要內涵的“茂物目標”,成為區域合作發展的航標和燈塔。盡管此后并不順利,但每年一度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一直引領著地區合作發展的方向,等待著獲得新的發展機遇。當今天人們再度聚焦茂物的時候,為亞太經濟體重新注入活力的時機已經到來。
不過,面對機遇和挑戰,繼續延續APEC以往的合作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以往的APEC合作是一種粗放式的合作,是在不觸動既有體制機制的前提下,更多依靠相關國家自身戰略調整的努力,為地區合作創造條件。可以說,APEC不過是一個松散的區域合作論壇,而非一個資源充足、締造優勢的地區組織。因此,APEC要想重新獲得強勁的生命力,必須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致力于打造APEC合作的升級版,特別是在構建多邊貿易體系、推動自貿區改革、深化地區互聯互通和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通過地區相關國家的共同努力,提振亞太各國經濟體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的信心,使之成為世界經濟復蘇的火車頭,創新驅動的孵化器,和平發展的示范區。
作為一個龐大的地區經濟體,中國應該在推動亞太經濟體建設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承擔更多責任。中國是亞太地區天然的地緣政治經濟大國,太平洋上空的任何一絲風吹云動都牽動著中國民眾的心,發生在身邊的所有爭端,都難以置身事外。中國需選擇直面挑戰,在合作理念上更加開放包容,在外交姿態上更加自信從容,在應對挑戰上更加進取擔當,承擔起積極有為的國際責任,不僅自己要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更要推動地區各國共同走和平發展道路,夯實亞太經濟體和平發展的堅實基礎,共同建設亞太地區的美好未來。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習近平主席對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國事訪問,與出席亞太經濟合作論壇峰會等一系列外交行動,很可能是中國亞洲戰略調整的一個里程碑,將對中國與亞太經濟體的關系產生歷史性的深遠影響。▲(作者是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