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少了些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信任,多些貼標簽、分人群的偏見,縱有善的居心,好的開始,也會將善舉變為惡行,好事辦成壞事。
10月6日,重慶市云陽縣人和街道發生一起猥褻女童案。后該案被誤傳為河南人到當地拐賣兒童,從而引發群眾圍觀,涉嫌猥褻的男子朱某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假如我們現在看到的新聞描述就是一切的話,這起現實中的群眾圍觀,本來也是一樁好人好事。然而,很快事情就起了變化。充滿正義感的圍觀群眾,不僅又報警將數名外地河南人控制起來,更將另一位河南人圍堵在一家面館里,連民警都不讓帶離。事后,經過警方審理、調查,那5名河南籍男子,均不過是首次來云陽縣做生意的流動商販而已。按網絡流行語來說,這5名河南人屬于“躺著也中槍”。
再看圍觀群眾對他們實施有罪推定的理由,竟只是見到他們開的面包車是河南牌照,外地口音的話語中夾雜著“賣嗎?賣嗎?”的語句。如此單薄的依據,竟然引起軒然大波。5名河南商販,卷入是非,甚至短暫失去人身自由,造成的傷害絕非網絡“躺槍”可以一笑了之——事已至此,可以說,一次見義勇為的好人好事演變成了一次傷及無辜的群體暴力事件。
緣何善始卻未能善終?表面上是因為群眾輕信了謠言。但說到底,無非與兩個詞有關:信任與偏見。受害小女孩家長和他們鄰居間,無疑是信任的,才能一起去解救其他女孩并抓捕犯罪嫌疑人。圍觀的群眾,也在參與抓捕的行動中,建立起了彼此信任。這是種熟人式的信任,由于建立在情感與行動而非獨立思考的理性基礎上,同時也相應地形成了對陌生人的懷疑和不信任。所以,當耳邊響起外地口音,一旦有人產生了懷疑,就會在群體內迅速傳播并被確信,而連起碼的質證都會被省略。到了后來,連警察也帶不走他們所懷疑的河南人,實際上表明他們對自己報警求助過的警察也不信任了。這進一步證明:陷入正義狂熱的盲目信任,是排他的,是種輕信,而非真正的信任,相反是信任的壁壘。
而這種信任壁壘的筑就,離不開的一項基礎就是偏見。鄰居、熟人、本地人,目標一致的同路人,容易建立起信任;陌生人、外地人、乃至具體到河南人,以及和己方意見不一致的人,則難以有信任。在這樁烏龍事件中,兩種情形都被證明是偏見:殘害女孩的其實也是本地人,而5名外地人則完全無關與無辜。
現在,很難說是因為缺少信任而產生了偏見,還是因為偏見削弱了信任??梢源_定的是,如果少了些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信任,多些貼標簽、分人群的偏見,縱有善的居心,好的開始,也會將善舉變為惡行,好事辦成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