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我能不打針嗎?”10月16日,正在三亞某醫院排隊等待注射的3歲女孩萌萌,眼巴巴地盯著母親張星。
因存在用藥安全隱患,兒童輸液現象成為焦點。記者近日走訪三亞的部分醫院發現,兒童輸液現象普遍,個中原因卻又紛繁復雜。
輸液兒童多
門診小兒日平均輸液量150人次
因2歲兒子小明突然發燒,三亞市民楊蘭連續兩天帶著孩子來到醫院輸液。“大人孩子都累,吃藥就比較方便,但輸液不是比服藥見效快嗎?”楊女士說。
一提起近日的一次就診經歷,來自四川的游客趙娟就氣不打一處來,“孩子發燒39度多,可醫生只開了退燒藥,讓先服用看看情況。醫生太不盡責了,在我的強烈要求下,他才開了退燒針。”
抱著正在接受頭皮靜脈注射的2歲兒子,三亞市民陳女士一臉焦慮。“孩子高燒不退,喂藥特別困難,只好輸液。”
記者走訪三亞市部分醫院的急診輸液區和兒科診室發現,兒童輸液量遠超成人。部分綜合醫院的門診小兒日輸液量平均150人次,門診小兒日輸液量最高可達242人次。
兒童口服藥少
國內市場兒童用藥不足60種
隨著媒體關于輸液安全的報道越來越多,一些家長也開始逐漸接受“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輸液”的用藥理念。
秋季腹瀉是兒童多發病。“如果孩子病情不是特別嚴重,我們原則上就給他用口服藥;如果孩子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并且吃一點東西就吐的情況,口服藥短時間內無法見效,只能考慮給孩子肌肉注射甚至是靜脈輸液給藥。”三亞市人民醫院門診部主任曾毓究說。
曾毓究介紹,口服藥一般會經過胃腸,藥效大部分被胃腸吸收;而靜脈注射中,藥物通過血液輸送到身體器官內,作用發病部位的時效相對快于口服藥。肌肉注射由于痛感強且注射后可能出現硬結的現象,患兒及其家屬難以接受,一般不采用。
媒體日前曾報道,目前中國有3500多種化學藥品制劑,供兒童專用的不足60種,國內市場90%的兒童使用的是成人藥物的減量版。對此,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藥劑科主任柴棟說,兒童藥不僅劑型是針對兒童的體重等因素配比制造的,而且兒童藥一般有嚼味劑、果汁味或是糖衣讓孩子容易接受,服藥后吐出來的概率減少。
靜脈注射、口服治療對比
口服治療比靜脈注射安全性高
隨著各大醫院“吊瓶森林”情況日漸普遍,靜脈注射和口服治療在用藥安全和治療費用上的對比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口服治療一定比靜脈注射治療的安全性高,同種藥,口服藥過敏的幾率低于靜脈注射。”曾毓究說,雖然各大醫院診療治療的規范性加強很多,但輸液時的過敏反應難以預知,輸液快慢、多少控制不力也容易引發輸液的不良反應。而且,退一步說,即使出現用藥不良反應,口服藥可通過洗胃、嘔吐、排泄等方式將藥析出,靜脈注射卻只能通過血液透析或是排尿的方式挽救。
“輸液比吃藥貴多了,輸液的患者越多,醫院的效益越好。”類似于陳女士的觀點,不少患者都持有。
記者就此隨機將常用于治療兒童下呼吸道感染的藥物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的口服和輸液成本做了一個對比。
用于口服的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干混懸劑24元1盒,可供服用6天;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粉針1.2g的19元1支/次,一般輸液為3天—7天一療程,輸液用藥就至少需要57元,再加之輸液的材料費和人工費,輸液的治療費用為口服治療費用的3倍。
對此,柴棟表示,輸液治療占用的病床、醫護人員等衛生資源多,其實醫院都不太支持輸液治療。
?
?
?
相關鏈接
三亞:旅客網上差評入住公寓 與老板短信“對罵”?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