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13日發布《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要求醫療服務領域放寬市場準入,凡是法律法規沒有明令禁入的領域,都要向社會資本開放;清理取消各種不合理規定,加快落實對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社會保險定點、重點??平ㄔO、職稱評定、學術地位、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
近幾年,國家多次出臺政策,鼓勵、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2009年國家推出了新醫改方案,2010年發改委、衛生部等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意見》,明確了鼓勵、支持社會資本舉辦醫療機構的基本方向,然而,相關部門遲遲沒有出臺實施細則,使得社會資本進入醫療服務領域常常遭遇“玻璃門”。?
這次出臺的《意見》明確要求加大醫療服務領域向社會資本開放的力度,對社會資本辦醫實行“非禁即入”,并要求制定用地供給、財政補貼、放松價格管制等具體措施,將支持社會資本辦醫政策分解到職能部門,以打破“玻璃門”,保障民辦醫療機構與公立醫療機構在許多方面的平等地位。這是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一大利好。?
社會資本辦醫實行“非禁即入”,是社會資本在醫療服務領域享有“法無禁止即自由”保障的體現。社會資本舉辦的民營醫療機構,除了從事一部分營利性醫療服務,還能夠按照非營利模式操作,為社會提供一部分非營利的公益性醫療服務———主要表現為向居民提供醫保范圍內的醫療服務,與公立醫療機構就醫保范圍內的醫療服務展開競爭,用公益性醫療服務“爭奪”醫保金,“爭奪”政府投入到居民手中(充實到醫保賬戶)的醫療資金。這有利于釋放社會力量提供公益性醫療服務的潛能,緩解政府主導的公益性醫療資源分布不均衡、供應嚴重不足的矛盾,破除公立醫院根深蒂固的壟斷性優勢地位。?
長期以來,普通居民對民營醫院缺乏足夠的信任,關鍵是某些民營醫院自己也不爭氣,虛假宣傳、哄搶病源、過度醫療、欺詐蒙騙等屢禁不止。隨著“非禁即入”政策逐步落實,社會資本辦醫將越來越普遍,在可預見的較長一段時間,民營醫療機構產生的問題和矛盾可能越來越多,醫療服務監管部門的責任壓力也將越來越大,要理性認識這一不可避免的過程。?
鑒于此,在大幅放寬政策限制、降低進入門檻的同時,監管部門要加強對民營醫療機構服務特別是公益性醫療服務的監管,對民營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一視同仁。同時要做好應對、處理民營醫療機構可能出現大量醫療糾紛的準備,依法保障民營醫療機構和患者雙方的正當權益,推動民營醫療機構實現完善的內部治理,用優質服務贏得廣泛的社會信任,贏得廣闊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