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位移居美英兩國的朋友近來選擇回國就醫,讓人頗費思量。我詢問后,他們吐槽道,所在國雖醫學發達,但要么治療價格太貴,要么預約周期太長,在性價比等某些方面,有時回國看病更為劃算。
我其實也有同感。如果沒有醫保,在美國看病實在貴得嚇人。駐美國首都華盛頓期間,我的愛人曾因不小心劃破手,到一家醫院的急診室打了支破傷風針,事后寄來的賬單竟超過800多美元,約合5000元人民幣。收到賬單時,我倆都驚呆了。說句難聽話,這簡直是搶錢。
英國多年來也存在醫療資源浪費嚴重、看病預約排長隊,對患者需求反應慢等問題。2011年,英國國家醫療服務系統爆出丑聞:為削減開支、降低成本、營造財政業績,英格蘭斯塔福德郡醫院的許多病患甚至沒有得到最基本的醫療救護。此事曾在英國引起軒然大波,直接推動了英國醫改。
可以說,醫改在不少國家都具有緊迫性,但因事情復雜,牽涉面又廣,真正改起來卻是眾口難調,難讓所有人滿意。因此,醫改格外需要凝聚各方智慧,需要制度創新。一些國家的探索或為他山之石。
例如,如何更合理地體現醫生的勞動價值?這一直是美國醫改的老大難。美國政府的計劃是按績效對醫生付酬,結合短中長期療效、服務態度等綜合考量,以不斷提高醫療服務績效。但具體怎么做,至今仍在摸著石頭過河。奧巴馬政府為此在醫改法案中提出,在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成立一個新部門,名稱就是“按績效支付創新研究中心”。
英國于2011年全面推行醫改,允許私營機構和定點醫院在提供醫療服務方面展開競爭,同時賦予社區全科醫生更大權力。不過,英國醫改的結果仍是眾口難調,有人稱贊節省了經費,提高了效率,也有人擔心醫療水平因此降低。
不過,各國醫改雖然重點不同,有一個共識是明確的,那就是醫改本身不是目標,而是手段。而從世界范圍看,各國醫改又無外乎這樣幾大目標:一是看病不貴,二是看病不難,三是安全有效,四是提高預防醫學水平,讓人民更健康,求醫問藥的人少了,醫院的負擔自然就會減輕。歐美許多國家近年大力抓兒童肥胖問題,實際也著眼于此。
各國醫改的經驗與教訓還表明,醫改的關鍵是改革體制機制,因此政府的頂層設計非常重要。長期研究我國醫改的原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劉遠立曾向記者建議說,中國應成立公立醫院改革中心,幫助政府做些前期研究,提供若干可選擇的方案,從而提高醫改的決策效率。
醫改雖然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但卻無從也不能回避,因為它直接關系到國家的發展與國民的福祉。改好了,利國利民;改不好,甚至可能成為穩定的隱患與發展的障礙。對醫改中存在的體制機制問題,尤其需要有膽有識的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