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權威媒體炮轟星巴克暴利,一場看似正義的維權不僅未能贏得受眾的響應,反而招致幾乎一邊倒的批評。個中原因,除了不講常識、只講情緒,更有著深層次的逆反情緒。
星巴克賣的是咖啡,消費者喝的是腔調。一杯拿鐵究竟值多少價,既由供求關系決定,也受房租、人工等運營成本的影響。權威媒體不遺余力要為中國的消費者討個說法,比較了倫敦、芝加哥、孟買、北京等多地售價,希望找到一個類似于被歧視了的忿忿不平感,發現一個“錢多人傻”的不理性消費現象,卻不知這番維權,倒像是一場消費,將媒體的公信力,消費在了情緒之中。
按照價格規律,星巴克在北京一杯27元的拿鐵,與英國倫敦一杯24.25元的拿鐵,幾乎沒有可比性。光講價格高,不講為什么高,容易造成情緒化的誤導。這就像中國市場上的一輛賣上百萬人民幣的高檔進口車,同款的車型在絕大多數國家只賣30多萬,中國消費者購車的一大半冤枉錢被誰收了去,大家心知肚明。這時候你還在明說外企用暴利歧視中國消費者,暗指中國錢多人傻,弄出一副為中國消費者維權的腔調來,消費者不僅不討你好,反而覺得你在裝。
前陣子有媒體熱炒的進口車在中國市場價格奇高的新聞,現在沒人提起了。真要維權,把進口車的價格壓到與國外市場同步,中國的消費者肯定答應,國外汽車廠家估計也沒意見。但國產車企第一個會跳出來不答應,政府的決策部門、稅收部門肯定不答應。媒體維權如果在“拿誰是問”的核心問題上避而不談,指著用被歧視的習慣心態,煽起民眾的屈辱情緒來抵制消費,顯然是低估了消費者的自身判斷能力。
星巴克的拿鐵價格高,可以不去它那兒消費。奧迪Q7的冤枉錢太多,就讓愿意花的去買。這是氣話,卻符合無奈的國內消費市場現狀。權威媒體如果找準了造成國際品牌在國內市場價格奇高的七寸,并且有能耐一刀砍下去,倒也是為中國消費者維權,做了件功德無量的好事。
但是,一杯淡茶可以替代星巴克的拿鐵,一輛破舊的國產車可以代步奔馳寶馬,百姓卻擺脫不掉中國人自身打造的價格不菲的畸形消費。比如在高價的寬帶收費中使用著蝸牛般的網速,比如用國產的手機撥打著高價的話費,比如拿養家糊口的工薪買著那么貴的房子、那么貴的汽油、交著那么貴的過橋過路費……
這是誰都繞不開的冤枉開支,誰都感到不公的消費負擔,是實實在在的民生。真心維權,這些國產的“全球高價”就在眼前,根本用不著跟老外商量。維權成功,百姓的生活就會上好幾個臺階。倒是星巴克里的一杯拿鐵賣什么價,不影響中國百姓的生活質量。
中國市場上,哪杯咖啡都不便宜。星巴克里的一杯拿鐵,不是不可以拿來說事。但權威媒體不要會錯民眾情緒上真正的那個“意”,也不要低估了百姓心中的公眾意識和消費常識。媒體拿出一副星巴克一杯拿鐵招惹了中國消費者的腔調,卻不知這腔調本身,卻招惹了消費者的情緒。這是比無視經營常識更糟糕的結果。經營常識是個技術活兒,公眾意識是個人性活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