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媒體向星巴克發難,批評其咖啡在中國賣得比美國還貴,是暴利。有趣的是,由此引發不少人辯論,有說星巴克暴利的有說不暴利的,還能引申到政治經濟國家民族文化心理各種高度——這就的確有點荒謬可笑了。
說這場爭論無厘頭,是因為星巴克咖啡在世界各地價格的名義差異的確很大,但卻并非什么商業秘密或陰謀,也和星巴克在不同地區的成本大小、人氣高低乃至利潤多寡基本無關。真實原因特別簡單:比較星巴克咖啡差價時,大家用的是名義匯率或官方匯率。隨著名義匯率的浮動,一個地區的星巴克就可能顯得比另一個地區的更貴或更便宜。
比較北京的星巴克和紐約的星巴克,當美元兌換人民幣匯率為1比6.97時,其價格換算成美元,恰好相等。前幾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較低時,北京星巴克就比紐約更便宜。這兩年人民幣大幅度升值了,北京星巴克就顯得比美國更貴。這么個直白的道理,簡單的一個算術題,哪里來的那么多自作多情各種多余的分析?
如果用名義價格換算,北京的星巴克遠遠不是最高。歐洲很多地區用名義匯率換算成美元更“高價”。今年2月份數據:一杯大號(Grande)拿鐵,在紐約是4.30美元,北京是4.81美元——但在巴黎是5.18美元,雅典是5.84美元,日內瓦是7.12美元,斯德哥爾摩是7.4美元,在奧斯陸更高達9.83美元。那些亂發議論的朋友們,看了上述數字,不知有何感想?
實際上,世界各地星巴克咖啡價格用名義匯率換算后產生的差異,是經濟學界和投資界一個挺有名的指數—— “星巴克指數”——的基礎。這個指數由《經濟學人》雜志推出已有近10年。其動機,就是因為名義匯率扭曲造成的價差,偏離了貨幣的真實購買力。
北京的星巴克比紐約貴,在“星巴克指數”那里,到底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人民幣的真實購買力低于名義匯率反映出來的幣值。也就是說,人民幣被高估了。以星巴克價格衡量,合理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應該是1比6.97。
其實不單單是星巴克,這些年來,如果按名義匯率換算,越來越多的產品,從汽車、城市住宅、高檔消費品、汽油乃至不少農產品,如今在中國都比美國更昂貴。當然,對這些現象總可以給出不同解釋,不一定都是名義匯率扭曲造成的。但是像星巴克這樣,原材料成本低廉、主要是運營和服務成本的服務型消費品,其名義價格也是中國高于美國,就不那么容易用匯率之外的原因解釋了。
以我最近的觀察,甚至像保健按摩修指甲SPA等幾乎純粹的服務業,在中國北上廣等大城市的價格,用名義匯率換算后,也已經非常接近甚至超過美國同類服務的價格。當然,即使這一點,也還可以解釋為是中國大城市門面房房租更高,或者說是因為中國相關行業的客流率更低。但無論從學術邏輯上,還是從商業實踐的角度看,用五花八門的各種原因來解釋一樁又一樁商品和服務的“中貴于美”現象,遠不如只用一個原因解釋來得合理,那就是,目前的名義匯率,的確已經高估人民幣了!(作者系商界從業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