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上海自貿試驗區掛牌短短三個星期,約1000家企業入區注冊,大部分“搶注”企業“不知進來能干什么”。對企業來說,有搶灘自貿的意識,是值得肯定的。前提是,必須對自貿區有足夠的認識和了解,而不是“搶注”了一個企業,就以為與自貿區掛上鉤了,就是自貿區的一分子了。
事實上,自貿區不是商標,誰先注冊,誰就擁有了商標使用權和獨占權,以后別的企業要想使用這個商標,必須支付占用費。在自貿區注冊企業,目的應當是利用自貿區的特殊地位和條件,給企業發展提供更好的平臺。
對進入自貿區能干什么都不知道,也去“搶注”企業,至多只能算是趕個時髦、圖個新鮮,做一個熱心的參與者而已。如果帶著這樣的心態對待自貿區、參與自貿區的各項活動,不僅對自貿區不負責,對企業也不負責。
下“搶注”者以這樣的心態對待進入自貿區,有關方面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就象有的專家所言,如果“搶注”者看中的只是自貿區能夠以“1元注冊”享受1000萬元可報注冊資本的特殊條件,從而做出注資不實、認繳不足的事,對自貿區的發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眾所周知,自貿區與其他方面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貿易自由、稅收優惠、條件寬松等,而這些特殊條件,在為企業發展、貿易往來等帶來更多便利的同時,也會引發許多風險。譬如熱錢的大進大出、快進快出、資本的無序運轉等。其中,進區企業的行為是否規范,監管能否到位等,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果自貿區在建設過程中,特別是起步階段,出現大量“不知進來能干什么”的企業,這對自貿區下一步的管理和發展是相當不利的。特別是那些原本就習慣利用各種不規范行為進行貿易交易的企業,就極有可能作出更加令人擔憂的行為,使自貿區正常的貿易交易行為受到破壞,使自貿區的交易秩序、發展環境等受到傷害。
按照有關方面提供的數據,目前,自貿試驗區內實際運作企業已達8000家左右,而絕大部分企業經營地都在區外。也就是說,真正能夠納入到自貿區監管的企業并不是很多。這也意味著,監管的范圍就不能僅僅局限于區內,而必須延伸到區外,而且不只是在上海范圍內,而應當是全國范圍內。顯然,這將對自貿區的監管工作增加了很多難度,也增加了很多壓力。如何監管,將成為自貿區能否健康運行最為關鍵的問題之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以來,在受到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經濟運行下滑、企業運行困難、財政收入增長難以保持較快速度的情況下,很多地方采取虛假貿易的方式,制造貿易數據,制造政績,導致今年一季度貿易數據出現了大量水分,從而迫使有關方面不得不對一些地方的貿易數據進行專項檢查。如果進區企業也通過自貿區做虛假貿易、造虛假數據,也是極容易對宏觀經濟決策產生不利影響的,對自貿區的形象產生不利影響的。
我們說,設立自貿區,決不是為了貿易數據需要,為了地方政府制造貿易政績需要,而是通過自貿區,進一步擴大我國的對外貿易,加強與其他國家的貿易往來,構筑更加完善的貿易體系,建立更加健全的貿易機制,并與其他國家的自貿區進行更加公平、更加有序、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提高國際貿易水平的競爭。如果自貿區在發展過程中,出現明顯的違反自貿區規定的行為,就會被國際投機分子所利用,被國際資本所利用,不僅影響自貿區的健康有序發展,還會給其他國家留下記話柄。
也正因為如此,在放寬自貿區企業注冊條件、鼓勵企業和個人進入自貿區注冊企業的同時,更要加強對進區企業的監管。首先,要加強對自貿區知識和內容的宣傳普及,讓所有希望進入自貿區的企業和個人能夠充分了解自貿區的特點、條件和操作方式。從而,不要盲目在自貿區“搶注”企業;第二,要對進區“搶注”的企業,進行全方位的監管和跟蹤,建立監管跟蹤臺賬,并設立符合規定的貿易條件,凡是“搶注”以后長期沒有業務往來的企業,要按規定予以注銷;三是對“搶注”企業的經營行為進行評價、考核,凡是出現不規范行為的,必須按規定予以處罰,直至注銷;四是要積極引進國外自貿區監管的先進經驗和做法,從起步開始就撥高平臺、拉高標桿,而不是象有的地方的開發區一樣,起步就起點很低。畢竟,自貿區成功與否,對中國今后的對外貿易影響很大。
總之,對自貿區“搶注”企業的現象必須予以高度重視與關注,切不可讓企業產生“搶注”企業就象“搶注”商標一樣的想法。
文/譚浩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