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高州中風老人猝死銀行的事件引發社會高度關注。昨日,高州市公布“老人猝死”錄像細節以及調查結果。官方承認,銀行未做好人性化服務,將嚴肅處理。不過,這次的“老人猝死銀行”事件再次引發網友的爭議。有網友對銀行的種種“霸王條款”吐槽:銀行堪比衙門,存錢時你是大爺,取錢時是孫子。新華社也發表評論指出:這起極端事件讓人們在銀行冰冷的硬規定前,怎么也看不到人性的暖。(10月20日《羊城晚報》)
表面上看,“老人猝死銀行”是銀行的硬性規定所致,是內部的霸王條款所致,是工作人員缺乏人性化服務所致,事實也是如此,正如網友和新華社的評論所言,銀行堪比衙門、銀行冰冷的硬規定看不到人性的暖等。但如果從實質上看,造成如此悲劇的根源在于激活改革的問題。如果沒有打破銀行系統的壟斷地位,沒有引入商業化的良性競爭,“霸王”依舊在,“悲劇”也難根除。
老百姓到銀行存錢,這本身是一種商業行為,銀行本該為此提供便捷的服務,但事實上在銀行也被壟斷之后,銀行就成為了強勢方,制定相關的政策措施也是自己說了算,儲戶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沒有選擇的余地,在這種情況下,“霸王”事件就自然呈現。湖南郴州市民存單“縮水”事件、武漢一老人的存款變欠債事件、網友盤點出銀行的“雙重標準”:ATM機取出假錢,銀行無責;網上銀行被盜,儲戶責任等事件。
無論銀行也如何“霸道”的服務,都不影響其利潤增長,如果不及時打破這種壟斷和固有的平衡,對實體經濟和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阻礙。一方面銀行業會繼續的墨守成規,會利用現有的政策規定獲取經濟利益,不愿意從根本上轉變服務理念和提升服務質量;一方面由于銀行的辦事作風和自設的各種硬性規定壓抑了創新措施,對于亟待資金和服務的實體經濟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
改革要敢于啃硬骨頭,敢于趟深水,敢于打破既得利益。看來,這不能僅僅停留在嘴上了,應該拿出實際行動,首先從與老百姓切實利益密切相關的銀行業開始,引入民間資本,進行平等化的商業競爭,盤活閑散資金,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務,對老百姓來說,對實體經濟來說,對社會經濟發展來說,都是一件好事。舉世矚目的十八屆三中全國即將召開,新一輪的改革路線圖也將呼之欲出,我們期待改革盛宴帶給老百姓更多的實惠,同時也讓“老人猝死銀行”的悲劇不再重演。
文/張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