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海口市民劉先生向本報記者反映,海口市有不少乞討者,乞討的方式也各有不同,走在街頭會發現很多“熟面孔”。昨日,記者走上海口街頭調查了解,發現乞討者的乞討方式五花八門。對此,海口市救助站稱,乞討手段日趨團體化、專業化,影響正常救助工作的開展,需加強執法手段。
街頭乞討方式五花八門,真假難辨昨日上午11時許,記者來到海口市海秀東路明珠廣場前的天橋上,一名戴著墨鏡的老大爺正在拉著二胡,身邊放著幾件行李,面前鋪著一塊白布,上面寫著:求助,年老又多病,無兒也無女,請給一元二元吃飯錢。同時,他的身邊還放著一個紅色的桶,路過的人不時向里面放五毛、一塊、五塊……
“我無親無故,討錢是為了治眼睛。”今年72歲的黃大爺告訴記者,他來自河南,曾制作過路牌和廣告牌。可三年前,他的眼睛因白內障而失明,因為沒錢治療,再加上以前掙的錢都花完了,所以,一個多月前,他就出來乞討了。他告訴記者,每天平均能討到100多元,他想用來治眼睛。當記者問及他是否愿去救助站時,黃大爺說,去救助站,工作人員會勸他回老家,但是他家里沒有親人,他不想回老家。
在龍昆南路,一對母女背著行李站在路邊乞討,面前放著一張寫著“求助4元,給孩子買飯吃”的布,孩子看起來只有三四歲大,當記者試圖探問其家在哪里,為何乞討時,她并未作出回答。
同時,海口街頭常出現“背包客”,他們身上背著旅行包,自稱旅游時錢財被盜,求助幾元回家……
記者調查
部分受訪者認為街頭乞討多為騙術
對此,記者采訪了10名市民,7人認為,很多乞討都是騙人的,利用大家的同情心,很不道德。另外有兩名市民認為,能幫助他們還是會幫,對于受助的是否為職業乞討者,他們并不介意。還有1人認為無所謂。
“我經常在街上看到‘熟人’,不知道是不是職業乞討者。”家住海口市道客村的劉先生說,他上下班都要經過龍昆南路,時常看到手持拐杖的老太太在乞討。有一次,他在道客村見到了經常在龍昆南路乞討的老太太。他個人認為,以前,他覺得那些人很可憐,會給他們一些零錢,但是現在,他不愿再給錢了,因為假的太多了。
海口市救助站
部分乞討人員已去過百余救助站
記者從海口市救助站了解到,部分流浪乞討人員不愿接受救助,而另一部分卻惡意騙站、跑站、鬧站,甚至有些人已經去過100多個救助站,因“跑站騙助”被列入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黑名單。“有些人組團來救助站,還有些職業乞討者不愿接受救助。”海口市救助站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說,22日晚,先后有8名男子來到海口市救助站,年齡在25歲至50歲之間,部分人員身體有不同程度的傷殘。工作人員先給他們辦理受助手續,當他們的右手大拇指剛放上去,電腦上就跳出他們的相關信息,原來,他們都上了全國救助管理信息系統的黑名單。
該負責人告訴記者,那些人基本都去過幾十個救助站,其中一人去過100多個救助站。他們中有人說,“我們來這里,目的很明確,不給錢就不走了。”
據海口市救助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乞討手段日趨團體化、專業化,嚴重影響正常救助工作的開展,希望能加強執法手段和依據。
?
相關鏈接:
廣州石牌橋地鐵站拾荒男刀刺六旬乞討女被控制?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