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美國正在試圖力推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兩大地區性的貿易體系,這似乎預示著全球貿易體系的終結。世界貿易組織多哈回合談判的失敗,似乎也驗證了這點。然而,筆者認為,這一切愈加表明,中國需要以更大的努力和耐心,來維護和推進全球貿易體系。
美國試圖以構建排他性的地區局部貿易體系,來替代全球貿易體系的做法,是其自我利益至上主義充分體現罷了。這與全球一體化的既定趨勢以及全球多數國家謀求合作互贏、共同發展的基本訴求,是格格不入的。如果美國一味只想通過構建類似于TPP這樣的“去中國化”或“去某國化”的地區性貿易體系,來維護自身利益或局部利益,那最終結局只可能是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去美國化”。
全球化是維持全球經濟可持續增長最重要的一個平臺。當前全球經濟格局中出現的一些“不平衡”現象,并非完全是部分國家經濟扭曲或失衡的表現,很有可能是全球化過程中一個必然的階段性現象。這些現象背后揭示的是,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均有必要對自身的結構進行深層次的改革,以應對全球化過程中各種“不平衡”現象。對于中國而言,仍然要堅定不移地做構建全球貿易體系的捍衛者。只有通過構建更加合理化和平衡性的全球貿易體系,才能從根本上協調和解決處于不同發展層次、具有不同利益訴求的國家之間的各種沖突與矛盾。
美國推進的類似TPP和TTIP的地區貿易體系,本質上并不能緩解或縮小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自身之間貿易和投資規則中的利益競爭問題。美國試圖重新掌控全球貿易與投資治理規則的制定權,這未必能夠得到其盟國以及其所試圖拉攏國家的普遍認同。美國所提出的諸如禁止國有企業、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以及環境與勞工標準,基本是從自己的能力和利益角度出發的,與參與貿易體系談判的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能力和利益嚴重脫節。
從美國試圖推進的TPP來看,盡管美國和其盟國的利益有著重疊之處,但兩者的利益并不能完全等同起來。另一方面,在很多時候,盟國或關系國為了自身利益,在與別國發生利益沖突時會把美國卷入在內。如果美國不選擇被“卷入”,那么,美國作為主導者的信用就會喪失,從而導致地區貿易體系的解體。
另外,如果美國總是將自身問題歸納為外部的“不公平”待遇,忽略美國自身利益調整與結構改革,美國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將會逐步喪失。因為當前國家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經濟發展能力的競爭,更表現為對自身結構的調整與改革能力的競爭。
筆者認為,從全球基本大局出發,中國沒必要去組建任何具有排他性或對抗性的地區貿易體系,而應始終積極參與或構建具有包容性、開放性的多邊主義的地區貿易體系,從而為新一輪的全球貿易體系的推進乃至重構,貢獻自己的獨特力量。作為全球化的重大利益相關者,中國不要輕易為美國所鼓吹的地區貿易體系表象所迷惑,要牢牢把握全球經貿一體化這一不可逆轉的大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