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華盛頓的警報
美國在最后一刻就債務上限達成一致,再次躲過一劫。隨著功能失調的美國政府逐漸滑向深淵,美國最大的債權國——中國也將唇亡齒寒。
事情原本并沒有那么復雜。2000年時,中國只擁有價值約600億美元的美國國債,約占公眾持有的美國未償還國債的2%。但隨后,美國的財政開支大增,國債規模也暴漲至近12萬億美元。
中國也大舉增持了美國國債,至2013年7月達到1.3萬億美元。此外,中國還持有近7000億美元的美國政府機構債券。也就是說,中國對美國政府和準政府債券的風險敞口總計高達2萬億美元,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都是極為龐大的。
中國對美國政府債券看似無限制的收購,正是把中美這兩大經濟體捆綁在一起的關鍵所在。中國之所以購買美債,因為這符合其貨幣政策以及33年來所依賴的出口導向型增長模式。
中國將自身約60%的外匯儲備又重新投入以美元標價的美國政府債券中,因為中國政府希望限制人民幣對美元這一世界基準貨幣升值。自2005年中以來,人民幣已經對美元升值35%,如果中國沒有購買那么多美元債券,人民幣升值的幅度會更大,從而導致中國的競爭力和出口導向型增長受損。
中國大舉購買美國國債正中美國下懷。鑒于美國國內儲蓄嚴重不足,美國的經常賬戶長期處于赤字狀態,不得不依靠外國投資者來填補資金空缺。
當然,美國在其他方面也都受益于中國的外向型增長模式。中國購買美債有助于降低美國的利率,也因此為其他資產市場提供了廣泛支持,比如股票和房地產,其估值就在一定程度上依賴于中國補貼下的美國低利率。此外,來自中國的低價商品也令手頭拮據的美國中產階級受益良多,使他們能在就業困難、實際收入遭遇下行壓力的形勢下節省開支。
20多年來,這種互利互惠、相互依存的關系既彌補了兩國內在的儲蓄失衡,又滿足了兩國各自的發展議程,但如今已是時過境遷。一場劇變迫在眉睫,而美國最近的財政鬧劇則很可能是轉折點。
中國已經決定有意識地轉變其增長戰略,其于2011年啟動的“十二五”規劃為更依賴國內個人消費的更均衡增長模型制定了總體框架,而這些計劃都即將付諸實施。
美國債務上限的亂局向中國發出了明確信號,還有其他警報。后危機時代,美國的總需求很可能繼續停滯不前,換言之,作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美國無法為中國出口商提供支持。
另外,以美國為首的抨擊中國的行為依然存在。而如今,就連美國債券的安全和保障都無法得到保證。經濟的警鐘聲從未如此響亮,中國也是時候做出明確響應了。
中國唯一的選擇就是實現再平衡。一系列內部因素令中國原有的發展模式遭到質疑,而以美國為中心的一系列外部因素也表明,再平衡刻不容緩。
再平衡會導致中國的順差減少,外匯儲備的增加也會大幅放緩,同時,其對美元資產的旺盛需求也會隨之減少。這樣一來,中國減少對美國國債的購買也是自然的事。在長期依賴中國解決自身財政問題后,美國現在恐怕要支付高得多的價格以獲取外來資本。
近來,中國的評論人士都在大力鼓吹全球“去美國化”。對中國來說,這不是一場權力競賽,而是戰略需要,以為自身的利益服務,在未來應對自身艱巨而緊迫的增長和發展需求。而美國也會發現,認真對待一個截然不同的中國同樣緊迫。相互依存對于中美雙方來說都不是可持續的戰略。中國只不過是先意識到了這一點,而其源源不斷購買美國國債的行為也將很快終結。
作者為耶魯大學教授、摩根士丹利(亞洲)有限公司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