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中國氣象局日前聯合發布《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指出,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其中,霧日數呈明顯減少,霾日數明顯增加,且持續性霾過程增加顯著。綠皮書建議,為了控制霧霾,應當實施“區域聯防聯控”。
“區域聯防聯控”這詞不新穎,早在2005年,為保障2008年奧運會期間的空氣質量能過關,環保系統的“智囊團”們,就提出了“區域聯防聯控”的概念,并且在京津冀區域得到了強制實施。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在“長三角”搞過區域聯防聯控。2011年廣州亞運會,仍舊是在珠三角推進“區域聯防聯控”。
如果說前幾次的區域聯防聯控,多少還帶著政治壓力,那現在的常態化治理中,考驗區域聯防聯控的,則是各地以空氣污染治理推進經濟優化和社會轉型的能力。
為了響應“京津冀區域聯防聯控”,死磕華北區域的空氣污染,河北下決心要在未來幾年內壓縮6000萬噸的鋼鐵;而北京,則要把所有的煤拒之門外,全靠天然氣、煤制氣等來過活,在極短的時間內完全進化、“氣化”為一座無煤城市。
壓縮鋼鐵,減少新建燃煤電廠,相信有益于治污。但隨之而來的,是這些區域的“經濟發展欲望”朝哪里轉型?經濟轉型所需要的成本、技術、創意等匹配要素,又從哪里產生、集聚和獲取?
近年來,之所以空氣治污聯防聯控效果不佳,關鍵還是卡在這里,也就是河北壓縮了工業之后,經濟如何發展,就業如何解決等問題,始終沒有實質性的解決方案。
這其實需要統一協調的區域經濟發展與產業升級規劃,一方面嚴格限制污染產業,一方面則鼓勵綠色、創意等產業的發展等。就拿京津冀來說,三地不妨按照責任分擔共同出資設立一個產業基金,以市場化運作的方式鼓勵無污染企業的發展,幫助那些關停了污染企業的地方轉型。
當然,治理空氣污染,也不僅僅為了北京,也符合當地民眾的利益。所以,當地也應該通過加大改革開放的力度,力爭吸引更多優秀高質量的企業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