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商販向城管隊員下跪”的圖片在網上熱傳。一名賣烤白薯女商販跪在三輪車前,城管隊員邊笑邊拍照。對此,河北唐山市城管局回應稱,圖片反映出執法隊員在執法技能、執法方式上存在欠缺,已對三名執法人員進行了批評教育。執法隊員找到女商販進行了溝通,已得到諒解。
今年來,城管暴力執法的新聞頻頻現諸媒體,引來輿論不斷口誅筆伐,與小販互跪的柔性執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二者矛盾,但跳踩商戶頭事件的發生使得城管形象又一度降至冰點。那么,城管和小攤販真的水火不容嗎?他們之間的矛盾真的不可調和嗎?
不可否認,小商販隨意擺攤造成了城市臟亂差、交通擁堵、噪聲污染等問題,影響了城市形象,但是,小商販也解決了底層人民的就業問題,并為市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什么最重要?城市形象還是弱勢群體的生存權?矛盾能否調和,利益雙方能否達成一致意見?我們不妨將目光先轉到國外。
在新加坡,政府負責興建改造小販中心,提供經營場所;有意做小販的,需要領取牌照;政府會進行抽查,違反各種規定就會扣分,比如食品操作沒有按照規定,經營者本身的健康狀況,食品衛生程度,甚至是污水處理的程序等。
在華盛頓,五花八門的小攤販已經成為街頭一景。白宮旁、要道邊,都可見排成一排的廂式車,支開一邊車廂,挑起遮陽板,就成一個小賣鋪,有賣箱包、文化衫的,也有賣咖啡和面包的。作為華盛頓街景的點綴,小攤販已成為游客的一種記憶。
在韓國,小攤點被稱為“道路文化”。首爾的主要街道上,越是繁華的地段,你越能看到眾多的攤點。這些攤販有自己的行業協會——“攤店業主聯合會”,協會在政府與攤販之間的溝通、維護攤販的合法權益和實行攤販自治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而國內,上海、重慶、南京、烏魯木齊、石家莊等城市也紛紛解禁路邊攤點。上海對小商小販的管理上實施分區域、分場所和分時間管理的方法,使小商販成為城市一道獨特的風景線;鎮江市實施馬路攤點“民主自治”,有人維護秩序,分工有序,秩序井然;烏魯木齊引攤入市發展馬路攤點“夜市文化”,最大限度保護攤販權益……
由此看來,商販、城管、城市經營者三者之間的矛盾并非不可調和,通過限時限地經營、積分制管理、發展攤點特色文化、建立攤販協會等方法可以實現眾多利益的統一。
城管與攤販互跪固然是一種進步,但是,這并不能解開流動攤販問題的死結。問題的關鍵還是政府合理的引導,科學的監管,從而滿足市民多層次的需求,保障小攤販的合法權益。
城管笑拍下跪商販到底嘲笑著誰?這或許是城市管理者最需要思考的問題。
文/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