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各執一詞,彼此攻詰,圍觀者莫衷一是,缺乏客觀中立而又權威的第三方作出評判,這樣下去,真有可能像上次《每日經濟新聞》報道360利用后門程序侵犯網民隱私權之事一樣,成為真假難辨的“羅生門”,到最后不明不白、不了了之。
其實,諸如此類的事件真的不應該聽之任之、讓其自生自滅;政府有關部門理應挺身而出,深入調查,弄個水落石出,因為這本就是非同小可的事,直接關乎廣大人民群眾的信息安全——這實質上相當于“公眾信息安全突發事件”,應與“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放到同樣重要的位置。
經過禽流感、非典等重大流行性疾病的嚴峻考驗,我國已經建立起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機制,政策法規建設和人力物力投入都足以令人欣慰,實踐證明也切實做到了快速高效。
可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對“公眾信息安全突發事件”卻依然沒當回事,消極旁觀,不管不問,僅僅將之視為單純的商業競爭和企業之間打亂仗。
政府在應對“公眾信息安全突發事件”方面的嚴重缺位,不能再繼續下去了。如今無論社會管理還是個人生活與工作,人們都離不開電腦網絡,網上購物、網絡金融勢頭強勁,因此網絡注冊信息安全直接關系到財產安全和個人隱私,理應成為政府維護社會秩序和公共安全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不能仍然將其置之度外了,否則就是對國民不負責任。
政府部門應該對互聯網企業和涉及網上交易的其他各種企業加強監管,促使他們盡可能采取最先進的技術手段確保用戶注冊信息安全,更應該在發生突發性的公眾信息安全事件的時候,以國家強制力迅速發揮應有的作用,而決不能像眼下這樣缺位失職和無所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