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曾在中石化海南公司馬村油庫施工的工人向媒體舉報稱,這家更應重視防火安全的石化單位在進行儲油罐防火堤建設過程中涉嫌偷工減料,按照設計要求該用鋼筋的地方卻沒有用鋼筋,給工程留下了較大隱患。舉報者稱,“我可以用我的人頭做擔保,我講得每句話都是事實的。”(11月9日人民網)
對于施工工人用人頭做擔保的舉報,該油庫施工單位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承認防火堤數十公分的“加蓋部分”確實沒有鋼筋。監理單位則否認存在“偷工減料”的情況,并一再強調“完全符合設計要求”。業主單位中石化海南公司相關負責人,則未對此事作出正面回應。
“偷工減料”或者達不到設計要求的防火堤,在發生事故時會出現什么樣的后果,并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識或理論就能想象得到。而之所以要按照要求建設防火堤,也正是從無數事故中吸取經驗教訓的結果。即使從“投入產出”上來看,修建一道符合甚至超過設計標準的防火堤,也是十分劃算的事情——與人的生命和巨大的財產損失相比,建一道墻的成本幾乎是微不足道的。
不過,不同的人對“劃算”的認識是不同的。對某些人而言,與一個只是“可能”發生且機率很小的事故相比,現實的利益才是最值得獲取的。比如,在預算一定的情況下,通過偷工減料降低工程質量來使自己得到的利潤最大化,至于工程質量不達標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則不在他們的考慮之列。很多工程質量問題,就是這樣產生。
當然,既想偷工減料,又想通過驗收,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上下打點,打通監理、驗收等關節。而這些環節一旦打通,則意味著不僅涉及工程質量問題,還涉及行賄、受賄等貪腐問題。一些工程質量問題事發后,大批官員等相關人等紛紛落馬,展現的即是此一問題。
實名舉報,并且把話說到了“用我的人頭做擔保”的份上,即使舉報動機中有經濟糾紛的因素,完全信口糊說的可能性也極低。只是,在沒有公開透明和權威結論之前,任何人都不能枉下結論,只能存疑。
在另外一個場合,即11月9日于北京大學召開的一個論壇上,中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吐槽稱每天平均有639人次在罵中石化,自己為此而感到“壓力山大”。對于如何扭轉企業的負面形象,呂大鵬稱應該“開門辦企業”,“做到信息發布的公開透明”。這樣的認識不可謂不深刻,但是,面對記者的采訪,中石化海南公司負責馬村油庫儲油罐工程的負責人,卻拒絕接受采訪。
連采訪都不接受,公開透明自然無從談起。看來,“開門辦企業”并不像說起來那么容易,讓公開透明成為企業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如果中石化真的想扭轉自己的負面形象,“公開透明”真的不只是說說而已,不妨從這一事件開始,打開門,讓媒體記者和業內專家見證一下那道墻里到底有沒有鋼筋,符不符合相關規定。
文/張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