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悲的是,漫畫家沒有了尊嚴
那段很有光彩的過去,雖然并不可能毫無提及,但同樣很容易在這對夫婦和客人談話間,被匆匆地一帶而過。
通常,向人們展示青蛙漫畫組作品合集的時候,李青艾的臉上會露出笑容。這種神情,很像母親夸贊自己兒女的優點時,那種驕傲和滿足的狀態。
青蛙漫畫組誕生于1983年,正值諷刺漫畫的美好時代。這個由農民組成的漫畫創作團體,也跟著當時國際美術界的潮流,以動物名為組織命名。而之所以叫“青蛙”,是因為這種田間地頭的動物是農民熟悉的伙伴,“除害蟲,唱豐收,很符合農民漫畫組的特征”。
如同青蛙孵育蝌蚪一樣,陳玉理夫婦一直在培養漫畫人才。根據他們統計,青蛙漫畫組至今共接受3000多名學員,總共在各級報刊上發表漫畫4萬余幅。
但是,令李青艾無奈的現實是,很多“蝌蚪”都已離開池塘。“目前還堅持創作漫畫的人,也就10來人,包括我們夫妻倆。”
11月一個氣溫驟降的下午,李青艾坐在沙發上,用皮膚松弛的手指,在漫畫集的銅版紙上摩挲著。“你看這幅畫,多好,當時登在《諷刺與幽默》的頭版上。你看這幅畫,還拿了獎。”但是突然,她輕嘆一口氣,“這個人去北京打工當文秘去了,這人在開門市部,這個當司機去了。”她還提到,有人作品獲了獎,但連證書都不愿意去拿,“好惋惜”。
李青艾似乎更愿意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談起過去,她的語氣會變得輕快起來,而她的記憶可以輕松切換到80年代。
她清楚地記得,1986年一位《工人日報》的記者來采訪青蛙組。那個記者一邊采訪,一邊記錄,“寫完一個本又寫一個本”。每次采訪結束后握手告別,但第二天他又來了。“一直待了9天,回去發了一整版的報道。”
這篇報道在當時引起轟動,但吸引來的更多不是記者,而是從河北、山東、浙江等地趕來拜師學藝的漫畫愛好者。“有人是走來的,腿都走腫了。”但是,“我們是業余團體,外地人負擔不起,都謝絕了”。有人當時傷心地大哭。
當年動人的場景已不復存在。李青艾說,現在對學漫畫的人,“要巴結著”。
“學漫畫太苦,稿費低,收入少。很多人都不愿學漫畫了。”有些學漫畫的人干脆改行畫國畫,“賺錢更多”。
說到這里,老人捶捶胸口,“尊嚴!最可悲的是,漫畫家沒有了尊嚴。”
陳玉理夫婦的四個兒女,除了大兒子在縣文化館工作,其他人都不從事漫畫創作,幾乎連一點邊都不沾。
在李青艾看來,“中國漫畫早就跌入低谷”,這種藝術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
2010年,華君武跟李青艾通電話時說:“今年要來棗園摘棗吃。”喜歡花草植物的李青艾在院子里種了幾棵棗樹,一直饞著華君武。
但是,等棗紅了的時候,華君武已辭世。
去世前5年,90歲的華君武發表了平生最后一幅漫畫。這位中國最著名的諷刺漫畫家買了厚厚一沓報紙送人,還打電話一一通知老朋友,他又有新作發表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