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hkwb.net/2013-11/22/9fadda3d770d46d1ae7ee127ae58157b.jpg)
要警惕把偶然事件擴大化成“現象”的傾向
一個合肥男嬰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疾病,還沒有起名就住進了醫院,不足一個月的男嬰還經歷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死劫”:先被醫院診斷“死亡”,再被送到殯儀館,火化前,他卻奇跡般“復活”了(11月21日《揚子晚報》)。
“復活”嬰兒事件甫出,顯而易見,各種輿論的大棒直接揮向了“醫德”,似乎,這次事件,能再證醫德的淪喪,再證醫生是醫患矛盾激化的“罪魁”。
有沒有醫德問題?不可否認,主治醫生查某和護工盛某罪孽深重——孩子明明活著,作為職業醫生的查某,不認真檢查孩子的生命跡象,就出具死亡證明;未經醫生再次檢查確認,護工盛某就將未死的孩子送往合肥市殯儀館,一個活生生的孩子險將被火化。
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這名孩子被“診斷死”,是醫生查某疏忽大意,是護工盛某粗心大意,很難證明,這兩人具有主觀上的故意。
對這件事情,需要嚴厲問責,但是,要警惕把偶然事件擴大化成“現象”的傾向。當下確有部分醫生醫德淪喪,但他們并不能代表整個的醫生群體。我們在議論和報道“復活”嬰兒事件時,要就事論事,切忌混淆個別與普遍現象之間的關系,切忌上綱上線、無中生有把醫德淪喪、醫患矛盾的臟水全部潑向所有醫生,這不僅不客觀,也無助于解決醫患矛盾,更可能激化。今天另一條新聞可以佐證:一名老醫生,堅持不給發燒小孩打抗生素點滴,結果被小孩家長打傷。就如這家出了這么嚴重失誤的醫院,今年也救治了棄嬰39人,墊付醫療費超過90萬——這些功績不能視而不見。
絕對不是為當事醫生推脫責任,我只想強調:“復活”嬰兒事件是罕見個案,該批評的要批評,還要嚴厲批評,也應該督促所有的醫務人員吸取其中的教訓。但是不要過度擴大批評的靶子,把惡名安給整個醫生群體,為原本激化的醫患矛盾火上加油——這才是科學的態度,正確的認知。畢竟,在我們的周圍,還是有很多恪守醫德的醫生,兢兢業業地守護著我們的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