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如果將矛頭指向選擇加入公務員考試隊伍的個體,這樣做恐怕不合適。一個人選擇走什么樣的職業道路是個人自由。如果一個大學畢業生從自身能力與潛力判斷的確適合當公務員,那么選擇公務員職業是其個體發展的合理選擇。這無可厚非。只有從社會發展與國家建設角度看,對此感到擔憂并進行批評指責是可以理解的。倘若一個現代國家所擁有的最優秀人才如果都向政府部門集中,對于社會創新、進步的影響的確是消極的。
可以說,近年來公務員考試日益受到追捧,已不僅僅是單一的個人選擇問題,它同制度的設計、社會的價值取向有關。如果回顧改革開放不久的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備受輿論關注的“下海潮”,我們就會看到在那個時代,許多公務員希望走上創業道路來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同是在那個時代,很多大學畢業生也不愿做公務員,而選擇去企業或直接自己創業。這說明就在十多年前,中國社會有很大一部分人認為與當公務員相比,自己經商或進入企業、從事其他職業道路可以獲得更大的人生價值。
因此,如今大學畢業生的選擇說明一個事實,即他們認為公務員職業對個人來說是條好路子。好在哪里?普遍的看法是認為工作穩定,薪資社會福利有保障,且超過社會平均水平。與之相比,步入社會創業成功的成本越來越大,而風險卻日益增加,人們有理由從經濟角度考慮,做出“經濟的”選擇。
從“下海潮”到“國考熱”的演變來看,要改變現狀,批評青年人貪圖安逸不會有積極效果,還得從制度設計與社會價值取向入手進行改變。對于政府而言,在近期最值得入手去做的,應該是制定政策鼓勵創新與創業,應從法律、法規這些社會基本制度設計出發,降低創新與創業的成本。比如,我國雖然已對注冊公司在注冊資金等方面大大降低門檻,但戶籍制度、社會保障等各種障礙依舊存在,許多大學畢業生有創業的志向與點子,卻往往因各種“玻璃門”而放棄創業的道路。同時,行政機關進行制度設計不能站在本位主義,將公務員的利益放在首位,而應充分考慮社會分配,實現社會公平。
簡言之,只有向社會提供多種公平發展機會,破除官本位主義,激發人們創新的激情,才能使“國考熱”降溫。▲(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公關輿情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