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穿排水暗渠的輸油管道
專家稱,如果油管裸露在水渠上方,原油會直接漏入水渠,這種管線鋪設是違規的
11月26日,爆炸后第四天,齋堂島街與秦皇島路口——當初的漏油點,一條輸油管孤零零懸著。它的兩端分別埋在排水暗渠的水泥壁中。
這條暗渠自南向北,漏油后,大量原油從暗渠里,流入北面海中。
油是怎么漏進排水暗渠?是從油管直接漏入水渠;還是漏出的原油滲出路面,從路面流入下水道。
一位管網專家告訴記者,如果油管裸露在水渠上方,原油會直接漏入水渠,這種管線鋪設是違規的。
一名參與市政救援的專業人士告訴新京報記者,在道路交叉口,市政管網與輸油管道出現縱橫交叉通常難以避免,但是不能在同一個平面交叉,必須上下分層。
這取決于暗渠頂部的水泥板,如鋪設在油管下方,暗渠和油管就被隔開。
《南方都市報》在報道中稱,綜合事發現場圖片和施工人員描述,在兩管道交叉處,輸油管道位于上方,其下方是泥土,再下是水泥板及下水道的承重梁,最下面是下水道。市政部門拒絕透露此處下水道與輸油管道的間距。
本報記者在現場看到的排水暗渠已成“明渠”,原先頂部的水泥板已找不到。記者問現場一名施工工人,他說油管和暗渠之間并無水泥板。
油管與暗渠,究竟是分層交叉,還是在同一平面交叉穿越,目前不得而知。
總之,大量原油流入排水暗渠。
石油專家告訴記者,排水渠里通常聚集著沼氣,當和原油揮發產生的可燃氣體匯合,在密閉的空間里,遇到火星,容易起火爆炸。“即便沒有火星,都會自燃,爆炸。”
黃楊認為,輸油管線鋪設在先,市政管網鋪設在后,“企業修建輸油管道需要經過政府批準,哪些地方有輸油管線,政府是了解的,但政府修市政管線,不會告訴企業,如何規劃是地方政府的事,企業插不上嘴。”
郭繼山在新聞發布會上說,經過20多年發展,黃島油庫各種線路比較擁擠,部分管線有交叉,存在安全隱患。
改線環評為何遲遲不通過?
中石化曾打算修改黃島輸油管線線路,但隨后又決定不再更改此段線路,頻繁地變更工程計劃導致環評難以通過
漏油的東黃復線,始建于1986年。它的安全隱患曾多次亮起“紅燈”。
隨著黃島整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石化部分輸油管線所處地區已變為繁華地帶,有的樓房甚至離管線的距離不足5米,而中石化已經意識到這些輸油管線可能存在的危險。
一位中石化負責人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中石化早就準備對包括東黃復線在內的幾條輸油管道進行大搬家,而此項目正在進行環評公示。青島環保局網站上亦公開發布了此次公示公告。
中石化這一努力本有可能成為避免這次爆炸的契機,但遺憾的是,該項目從2011年申請環評至今兩年多,始終未動工。
一位國家環保部門人士稱,此類環評未批復一般有兩類原因,一類是施工單位因種種原因變更工程,導致環評拖后,這是施工方的原因。另一類原因則是環保部門認為環評報告有硬傷,反復讓施工方提出整改意見,完善后再批示。
而中石化東黃復線的整治工程未通過環評主要是由于第一類原因——中石化在不斷變更線路。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中石化確實多次向山東省環保廳提交環評報告。
在2011年9月公示的第一份環評報告中,中石化稱其管道儲運分公司決定對“東黃線、東黃復線黃島油庫的出線段改線15-16公里、高密縣城區段改線15公里”等;次年9月份的第二份公告中,改線內容則變更為僅“高密市城區的路線”;到2013年的公示中,之前決定改線的路段再次減少。
中石化黃島油庫的工作人員黃楊分析,公司多次改線是因為和地方政府難以達成一致協議,“企業想維修管線,需要和政府多個部門溝通,審批程序非常麻煩,當地群眾意見也很大。”
而環評未通過的另一個原因,上述環保部門人士透露,山東省環保廳認為環評中公眾參與部分做得不到位,返回讓中石化重新做,所以到現在還沒受理。
這名人士表示,他們兩年前就意識到問題了,但頻繁改線,遲遲定不下來,也說明他們對問題認識的緊迫性和迫切性還不夠。
另外,在他看來,即使這份環評真的通過了,也無法避免黃島悲劇發生。“因為第二次工程變更中并沒有涉及黃島線路改線,而即使當時山東省環保廳批復了,按程序來說,一般也要到今年下半年才能受理,開工就得明年了。”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