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林女士日前發現,丈夫高先生的身份證名下竟然有672個手機號碼。除一個號碼是自用外,其他用戶他們并不認識。“我的身份證,咋多掛了671個手機號”高先生也不解。(據海口網)
醫院檢查、辦信用卡、上購物網站……生活中有太多場合需要填報個人信息,手機號碼、住宅電話、通訊地址、郵箱等個人信息一應俱全。而當這些個人信息被無意或者惡意泄漏之后,就如同打開了“潘多拉的盒子”,推銷產品、電話騙局、騷擾短信接踵而至,我們很納悶,我們的個人信息是怎么被這些人知道的?
如果究其原因,行業監管不力是主要原因。像機動車銷售、房產中介、醫院、通信等行業及其從業人員往往有機會接觸、掌握大量公民個人信息,這些行業雖均有系統內部出臺的關于個人信息的查詢規范、查詢電子信息備案及保護工作意見,但由于部分從業人員法律意識不強,且內部執行不到位等情況,利用公民個人信息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因此這些行業成為個人信息泄露的“重災區”。而根據罪刑法定的原則,只有非法泄露和販賣信息的,才有判刑入罪之虞,但對于疏于管理而導致員工泄露信息的,還沒有有效的法律制約。比如對責任人的處罰,以及對受害人的賠償等等。這也成為個人信息泄露現象屢禁不止且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對于泄露個人信息的行為應該人人喊打,發現一起嚴肅處理一起,可以由政府要求在這些單位中建立“一把手負責制”問責制度,對于泄露個人信息的行為堅決打擊。
?
相關鏈接:
圓通就快遞單個人信息被賣致歉 多家淘寶店仍在售·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