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高校是怎樣引導畢業生去民企就業的?高校是怎樣引導畢業生去民企就業的?
來源: 紅網 作者:程振偉 時間:2013-12-09 11:35
據央視報道,201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727萬人,比上年多出28萬人,再次創下歷史新高。教育部要求,要鼓勵和引導更多的畢業生到基層就業,同時,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簡化創業手續、降低創業門檻的具體辦法。從2014年起,各高校要逐步發布本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及時調減就業率持續偏低專業的招生計劃。(12月8日中國新聞網)
不知“史上最難就業年”喊了多少年,如今看來,“中國式畢業生就業”沒有最難年,只有更難年。大學生就業形勢為啥越來越糟?面臨“史上最難就業年”的警報再次拉響,我們不禁在想,是不是前幾年的大學生就業問題解決的并不好,或壓根就沒法解決,導致往年積壓的未就業人員又成了新的就業難題?
不是嗎?我倒想問,2014年“727萬”名高校畢業生中有多少碩士畢業生,又有多少博士畢業生?這些碩士、博士畢業生有多少當年報考研究生時,是因為就業不理想、對就業前景充滿畏懼或沒考上公務員事業編制而重回高校的?當然了,我并不反對的確有研究潛能的學生讀研究生博士生,但如果本身對學術研究不感興趣,讀研究生純粹是為了“逃避”或“延遲”就業,這樣的學生無疑是給國家就業形勢添加了負擔。
為什么我國的就業形勢進入惡性循環呢?很大原因是編制情結在作祟。看看今日的大學畢業生、研究生畢業生有多少把考公務員考事業單位編制作為就業的第一選擇。明知自己絕大多數可能是要當炮灰,還是毅然決然的報考“更有保障”的政府和事業單位。有多少大學畢業生奔著或無限期的等著政府和事業單位來挑,又有幾個人愿意進入民企特別是中小民企?
從社會上已經提供的就業崗位來看,民企的貢獻遠遠大于政府事業單位和國企,可民企卻遠非絕大多數大學畢業生的“初戀”。筆者看來,拋開“重編制輕打工”的社會大環境不算,高校本身的就業導向也有問題。
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就業,什么基層?還不是體制內的基層嗎?到底是去體制內的基層就業,還是先去干著等著再就業?“協調有關部門盡快制定簡化創業手續、降低創業門檻”,奇了怪了,那么多民企缺人缺人才,為什么不實質性的引導畢業生去現有的正常運營的民企工作呢?如今的創業,主要問題不在創業手續有多繁雜問題,而在于眾多既得利益企業阻礙了初創小微企業的生存,如果高校遇到畢業生就業難就鼓勵他們創業,那與推脫責任、懶政何異?既然讓大多數并無多少準備的畢業生自己創業很有可能失敗又產生新的就業負擔,干嗎不讓他們到缺少人才的中小民企就業,這樣既能基本生活有保障,又能站在別人的“肩膀”上積累自己的工作和今后可能的創業經驗呢?
高校里無論是授課老師,還是負責就業的行政管理人員,本身就是體制內人,體制內人固有的編制、依賴思維,讓他們無論是語言還是行動示范上,只能實際上起到引導畢業生“死也死在編制里”、“死也死在考編上”的思維和行動,指望他們為畢業生打通通往更能現實解決就業問題的民企之路,你覺得有多大可能?
最能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的民企之路被堵塞,這恐怕也能部分的解釋為何“史上最難就業年”“明年復明年”吧。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