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霧霾罰單”最終究竟誰“埋單”?“霧霾罰單”最終究竟誰“埋單”?
來源: 紅網 作者:吳江 時間:2013-12-12 09:03
記者10日從遼寧省環保廳獲悉,《遼寧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暫行辦法》公布以來,遼寧省首次給8個城市開出“霧霾罰單”,罰繳總計5420萬元。據了解,按照《遼寧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暫行辦法》,截至10月末,遼寧省環境空氣質量考核罰繳資金總計5420萬元。其中沈陽3460萬元,大連160萬元、鞍山780萬元、撫順160萬元、本溪20萬元、營口40萬元、遼陽500萬元、葫蘆島300萬元。據介紹,罰繳資金將全部用于藍天工程治理環境空氣質量。(新華網12月10日)
全國平均霧霾天數創52年來之最,近期的霧霾更是從北向南席卷大半個中國,其持續時間之長,污染指數之高,影響范圍之廣,甚至連南方的沿海城市與華南的海島都未能幸免。既然如此,對于霧霾的治理,升級提檔,的確大有必要。不難設想,假如沒有能夠被嚴格執行的罰則,所謂霧霾治理的責任,其實無從談起。事實上,當空氣質量空有達標的規定,不達標卻無需承擔任何后果,而環保責任也僅僅更多停留于口頭,卻無關實質痛癢。所謂空氣質量的改善,環保目標的落實,當然也只能鏡花水月,并不得不遭遇“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尷尬。
從這個意義上說,把霧霾治理的責任直接落實為經濟層面的獎懲,甚至細化為“霧霾罰單”,相比此前在環保責任上玩“過家家”游戲,的確令人眼前一亮。在這方面,遼寧省首次對8個城市開出“霧霾罰單”,罰繳總計5420萬元。看來,相關部門的環保罰則并非只是一紙空文,而是的的確確動了真格。
不難設想,既然“霧霾”不再只是中小學停個課便算完事兒,地方政府甚至要為此掏出真金白銀,對于責任單位而言,這當然不能說是小打小鬧的隔靴搔癢。有了被罰5420萬的教訓,環境空氣質量的好壞,居然不再虛無縹緲,而是如此“值錢”,相關責任單位自然沒理由繼續停留在只作口頭承諾的層面上,即便不去奢望獎金,而只是為了不再被罰款,想必也會努力落實環境責任,以實現空氣質量的達標。這樣一來,相應的獎懲機制的確有望形成良性驅動。
不過,環保責任有了獎懲機制,固然是聊勝于無。5420萬的罰單,也不可謂不可觀。但是,這樣的罰單,最終究竟由誰來埋單?恐怕仍值得追問。事實上,盡管將地方政府作為環境空氣質量的責任單位,應該說并無疑義,但是,由行政單位來繳納罰單,看似罰單不菲,罰則嚴苛,但骨子里卻未必罰對了對象。
可以設想,5420萬的罰單,既然罰的只是城市,而非具體的責任人,這罰單恐怕是由地方政府來承擔,而不會有人因此而自掏腰包。只不過,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既然并非盈利性機構,連地方政府官員的花銷和人員工資,尚且來自財政撥款,用什么去繳納“霧霾罰單”的罰款,自然是個無可回避的問題。假如所謂“霧霾罰單”,僅僅是受罰的地方政府從財政款項中列支,這邊廂自己的經費來源于財政,那邊廂又用來自財政經費去繳納罰款,罰來罰去,玩的恐怕都是納稅人的錢,甚至根本就是“左口袋罰右口袋”。如此罰則,豈不更加無關痛癢,究竟能起到多少警示效用,自然更需被打上個問號。
一言蔽之,環保責任當然需要落實,落實當然不能沒有罰則,但相關罰則的設計,還需讓責任真正歸位,而不是看似嚴苛,但實則仍然不過是“左口袋罰右口袋”的兒戲。相比5420萬的罰單,如果“霧霾罰單”直接掛鉤官員的工資和獎金,或是直接事關官員頭頂的烏紗帽,顯然要比高額罰單要立竿見影得多,“霧霾罰單”也才算真正罰到了位。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