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南非為前總統曼德拉舉行葬禮,53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領導人出席,還有更多國際組織的代表和一些國家的前政要。媒體顯然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他們身上。
美國總統奧巴馬是整個現場焦點中的焦點,雖然他與卡梅倫、施密特嬉笑自拍廣受媒體詬病,但與古巴領導人勞爾?卡斯特羅罕有握手,卻引發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古巴媒體甚至宣稱兩人的握手是“美國結束對古巴侵略的第一步”。
可以說此次美古領導人歷史性的握手是整個曼德拉葬禮上值得紀念的一幕。而在歷史上,類似的“葬禮外交”也多次出現。政要名流的葬禮是一個極為特殊的多邊外交場合,有時候可以把關系不好甚至敵對國家的領導人聚合在一起,如果雙邊都有意尋求改善關系,積極把握這種十分難得的機會,能在非政治的環境中涉及十分政治的議題,起到意想不到的成果。
曾經的中蘇關系中就有典型的案例。1980年代初,中蘇關系仍處在冰凍狀態下,盡管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1982年3月發表了有改善對華關系意味的塔什干講話,中方也做了比較積極的回應,但雙方關系中仍存在巨大障礙,如何往下走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然而,勃列日涅夫在當年年底去世,其繼任者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也相繼在1984年和1985年離世。中國方面認識到這是改善雙邊關系的難得機遇,分別派黃華、萬里、李鵬率高規格代表團訪蘇,展開三次“葬禮外交”,徹底打破了中蘇關系自50年代末以來的不正常狀態,同時也使雙方交流層級不斷提升,最終為中蘇關系在1989年恢復正常化奠定了十分堅實的基礎。
在危機不斷的朝鮮半島同樣也上演過“葬禮外交”。2009年8月韓國前總統金大中去世,朝鮮領導人金正日隨后發去唁電,并派出了以朝鮮勞動黨中央書記金己男為首的高級代表團赴韓國參加葬禮。金己男在葬禮結束后與時任韓國總統李明博舉行了會晤,實現了北南雙方高層一次難得的接觸。但由于朝韓之間改善關系的動力受自身和外在因素影響仍然不足,因此這次“葬禮外交”只能稱得上是禮節性會見,無法取得突破性或者實質性的進展,也無法真正影響半島關系的走向。
因此,“葬禮外交”只是創造了會面的舞臺,能不能把握機會還要看雙方是否有改善關系的動力。具體到此次奧巴馬與勞爾?卡斯特羅的握手,是否會帶來美古關系真正解凍呢?心存疑慮的仍居大多數,因為他們認為美古關系的主要障礙仍在美國方面,美國目前沒有動力完全解除對古封鎖和制裁。不過,應該看到此次美古領導人握手是奧巴馬就任總統后,嘗試放松對古巴的部分制裁以及今年延長非移民古巴游客的簽證有效期等一系列措施的一種延續。從更長的時間軸上觀察,美古關系總體上是向著緩和的方向發展。如果雙邊關系要取得突破性進展,還需要有一定條件和契機。
不管怎么說,美古領導人歷史性的握手是在不經意間又有著一點“水到渠成”的意味,也是曼德拉為這個世界留下的又一個充滿“智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