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晚,廣州越秀區起義路25層高的爛尾樓建業大廈發生火災。16日下午,火場的熱氣漸漸散去,大樓的殘骸逐漸顯現。幕墻的玻璃全部爆裂,框架也燒得支離破碎。所幸沒有造成人員傷亡。在昨日的廣州消防安全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廣州市副市長謝曉丹痛批:建業大廈消防整改有什么用?!
副市長痛批的消防整改,是指今年以來越秀區幾次對建業大廈提出的整改要求都沒有真正得到落實。資料顯示,對建業大廈(爛尾樓)最近的一次檢查就發生在10月底,當時越秀區副區長帶隊對這個消防隱患重點單位進行了督導檢查,并提出了整改要求;遺憾的是,一個多月后,火災還是發生了,大樓被燒通頂。
而更早之前,在2011年的時候,市建委主任在大接訪時曾向訪民承諾,將牽頭協調原開發商停租不符合消防要求的商鋪,籌集資金對建業大廈進行消防設施和臨電改造——顯然,這個承諾也落空了,據火災現場的消防官兵說,因為大廈還未通電,起火時噴淋設備無法正常發揮作用。
對于建業大廈這棟爛尾快20年的大樓來說,過去的這些年,它錯過了太多次整改的機會。因大廈內長期儲藏易燃的鞋類、服裝等物品,內部沒有裝修、很多管線裸露,附近街坊常年對其投訴,卻始終不見整改效果。直到這次,一場大火將其燒通頂,它大概也徹底失去了整改的機會。
對于已經意識到的消防隱患,三番五次的督導檢查竟沒能將其排除,最終導致火災的發生,這終究讓人難以釋懷。而事前的整改措施沒能落實,事后就必然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補救。目前政府部門在疏散安置建業大廈附近受影響的兩個社區的居民,為他們提供棉被、食品、醫療服務等,這些花費,很可能都是要納稅人埋單。據統計,廣州有專業批發市場2000多個,各類大小批發市場6000多個,這些批發市場,一旦消防隱患沒處理好,就會成為潛藏在居民身邊的“定時炸彈”。聯系到今年9月發生的鵝掌坦爆炸事故,同樣是發生在批發市場,同樣是在人員居住的密集地區,那次事故釀成了8人死亡的慘劇,并引發全市展開安全隱患大排查和綜合整治行動——很可能,10月底建業大廈的那次督導檢查就與此有關。
可惜,即使是有意識的排查,還是沒能將建業大廈的火災事故扼殺在萌芽狀態。要知道,對消防隱患的整改,絕不僅僅是發一紙通知就了事的,必須輔以強硬的措施。如果說鵝掌坦還因其“飛地”的性質導致其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真空,那么像建業大廈這樣管理權屬明確的單位,在多次發出整改通知后仍不能實施有效的管理,那實在是說不過去的。
廣州市副市長謝曉丹表示,接下來要調查建業大廈火災的事故原因,業主、監管、審批,每個環節有沒有瀆職,有沒有腐敗,都要查,“當干部太瀟灑會出事”。發生事故后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這是處理事故不能繞過的環節,也是對公眾應有的交待。否則,就算在這次大火后再來一次隱患排查,也未必能讓相關責任人真正重視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