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后,李東生落馬的消息傳出,給年關將近的政壇吹入一股同此涼熱的勁風。特別是進入12月以來,中紀委網站平均每天曝光至少1名官員落馬,對尚處在“腐敗黑數”中的違法亂紀者,可謂寒徹心底,冷意逼人;但對渴盼早日出現“廉潔拐點”的泱泱國人,應當說帶來的是陣陣暖意。
冰凍三尺,本非一日之寒。這一年來的反貪風暴持續有加,使中國腐敗治理的多版本“例外說”愈顯蒼白乏力。從劉志軍、薄熙來、蔣潔敏再到李東生,“選擇性反腐”的高談闊論不攻自破,“刑不上大夫”的陳詞老調更是無趣。不論位高權重的“老虎”,還是侵漁民利的“蒼蠅”,在制度的籠子、法紀的板子和民意的尺子前面,只能瑟瑟發抖。
冰消雪融,方有民心之暖。人們傾向于相信,中國的政治治理體系正沿既定軌道自信運轉,其對經濟治理、社會治理的貢獻率相當樂觀。就反腐敗來說,一個重要風向標是案件查辦量的變化。據新華社消息,2013年前9個月,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初核反映問題線索12.9萬件,同比增長13.5%;立案11.8萬件,同比增長10.1%;結案10.2萬件,同比增長12.6%。可以說,這一年反腐機關交出的執紀答卷,和“雙位數”增長的案件卷宗一樣精彩給力,不但吸引熱望中緊跟的眼球,更契合期待中滾燙的民意。
另一關鍵晴雨表是腐敗發生域或特權查處域的變化。從地方要員、部委高官、國資領域到政法系統,縱觀李春城、劉鐵男、蔣潔敏、李東生等人的落馬軌跡,所揭示的治權落點的質性變化更值得關注和期待。因為它透顯出圍剿特權領地的寬度和縱深感,以及倒逼公權復歸良政善治的力度和方向感。所以說,李東生的落馬不只是中國腐敗治理實踐的一個新注腳,更有望被視為中國政治治理進步和中國特色權力結構改革優化的一個新地標。
無獨有偶,中紀委最新通報的10起違反八項規定精神的典型問題,從基層官員、國企負責人到副部級干部,案例細節原汁原味,違紀人員點名道姓,以開風氣的“創舉”增加了違紀行為的失德失信成本,也進一步強化了違紀人員的恥感、痛感和孤立感。這當非偶然,而是表明反腐敗由淺入深、從易到難,步入以量變求質變、以治標促治本的快車道。
農業上的經驗是上年冬季越冷,來年蟲害越輕,越有望迎來大豐收。展望明年,回暖的人心或許會和回暖的市場相互配合,使更多改革紅利惠及國人。三中全會已給全面深化改革下好“訂單”,以腐敗治理為重要內容的國家治理體系將大有所為,以深度市場化為重要特征的經濟體制改革將乘勢而上,在政經配合中激發“中國夢,再進發”的“不封頂”活力。
這讓人想起哲人智語: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廉政研究中心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