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緩解農村大學生就業之殤也得靠自身緩解農村大學生就業之殤也得靠自身
來源: 紅網 作者:童亦勁 時間:2013-12-27 10:33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舉辦的《社會藍皮書:201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發布會在京舉行。藍皮書指出,農村家庭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最困難,失業率高達30.5%。(12月26日中國網)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史上最難就業季”剛剛落幕,又一個“史上最最難就業季”——擁有727萬畢業生的2014屆即將來臨。每一年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都要讓全社會都捏上一把汗,關注就業難,不僅得關注就業的總量,還得關注畢業生就業的弱勢群體,其中,農村高校畢業生就是一個大頭。
為什么農村家庭的畢業生不好找工作?不少網友將矛頭直指千百年來國人津津樂道的“關系”:“好的工作都讓城里學生搶了”,“農民沒有關系網”等。不可否認,“關系”確實已經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但畢竟有關系、有能力的家長畢竟不是多數,而且當今是崇尚能力的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經濟逼迫企業必須用能人、用好人,更不要說逢進必考的體制內的工作了。
大學生就業不僅早已成為各級政府的工作重點,實際上也是整個社會的關注焦點。但就業問題畢竟是個社會痼疾,雖然政府每年都有新思路、新政策、新措施,但也不可能立竿見影地解決所有難題。因而,既然短時間內改變不了現狀,那就只能通過改變自己來實現人生理想與價值。
首先,要改變教育觀。隨著大學的擴招,大學教育早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化,成為了一種普及性教育,是基本知識儲備的階段,它只是為學生以后的工作生活創造一個基礎平臺,卻無法替學生直接去開辟一條人生坦途。但在農村,仍然不少人把考上大學當成是“跳龍門”,認為大學生要比其他人高上一等。大學生要早日轉變這一落后的觀念,才能對自己有一個準確的定位。
其次,需改變學習觀。能考上大學,大學生們的學習能力自然不在話下。但在日常生活中,筆者發現,與農村大學生交流,不少人甚至是一句完整的話都無法很順暢地表達清楚,很難想象他們在求職時若以這樣的狀態與面試考官交流,會有怎樣的結果。因此,在大學這個時間相對充沛、資源相對富足的環境下,我們從農村來的大學生不僅要注重專業知識、職業技能等“硬知識”的學習,使得自己有一技之長,更要提高自身演講口才、情緒管理、溝通技巧等“軟實力”,如此方能在今后的競爭中占得優勢與先機。
最后,得改變就業觀。高不成低不就是大學生們就業的一個通病,從農村出來的大學生身上也可以發現這個毛病。這可以理解,畢竟好不容易從農村考了出來,若不能衣錦還鄉,面子上過不去。但我們也應當看到,不少大城市的好職位都已經飽和了,如若沒有非凡本事,恐怕也只能從最底層開始打拼。因此不如先就業再擇業,先選擇自己能干的,時機成熟再干自己本專業所學的,也不失為好辦法。同樣,國家政府每年都會有招募大學生村官、“三支三扶”、“西部計劃”等大學生基層就業項目,農村大學生出生于農村,生長于農村,對基層事務、農務活動了如指掌,加上受過高等教育,應當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包括農村家庭大學生在內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困擾社會良久,因而要良好的解決該問題,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是希望我們的大學生能夠清楚,政府、社會、高校在大多數情況下關注、解決的問題都是比較宏觀的大層面上的,而微觀點上的問題,可能更需要我們自己努力去改變、去完善。畢竟自己的人生,還是得靠自己奮斗。所以說,從事什么樣的工作,以什么樣狀態來迎接未來,取得什么樣的成就,最終的結果究竟怎樣只有努力過不會留下遺憾。
政府、社會、高校等各方面在形成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巨大合力的同時,我們的農村大學生也要自己幫自己一把,通過自己的努力,沖破現實的重重困境,順利實現就業,不再讓“農村家庭普通本科畢業生就業最困難,失業率高達30.5%”這樣的就業統計數據給農村高校畢業生戴“有色眼鏡”。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