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銀行“暴利”的爭論不絕于耳,甚至有人夸張地認為即使行長寶座缺位,銀行也照賺不誤。筆者以為,這種結論是以偏概全。銀行業是典型的人才密集型、資金密集型、風險密集型、科技密集型行業,其興衰關乎國家乃至社會民眾的命脈,任何片面否認銀行的觀點都不盡可取。
毋庸諱言,中國銀行業資產及利潤已十分龐大。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年底,銀行業資產總額已達133萬億元,當年實現利潤1.5萬億元。但銀行業利潤具有周期性特點,并非永續不竭。當前銀行業面臨的復雜內外經濟環境——利率市場化、經濟轉型、淘汰落后產能等——將對整個行業利潤乃至個別中小銀行的生存提出嚴重挑戰。
日前,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展示了中央的膽識、決心、信心和高度負責的態度,同時也揭示了政府性債務的風險。據統計,截至2012年年底,把非金融企業、居民部門、金融部門以及政府部門的債務加總,全社會的債務規模達到111.6萬億元,占當年GDP的215%,這表明全社會的杠桿率已經很高。為了給經濟發展創造一個長期穩定的環境,去杠桿勢在必行,在此過程中,銀行業使命艱巨、責無旁貸。
從風險角度看,銀行尤其是大型銀行是國家的砥柱中流,一家銀行出現問題可能會很快波及其他銀行,最后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從危機的社會后果和金融系統重要性的角度看,應建立有效的風險防范機制,確保銀行守住不良貸款和資本損失的底線。
近幾年貸款尤其是中長期貸款的過快增長直接導致了銀行凈收入的迅猛增長。2008年年底,全國金融機構的貸款余額為30.3萬億元,到2012年年底時,這一數字已達62.99萬億元。若僅從表面看,銀行業確實從規模擴張中獲得了巨大的實時利益,但實質上,貸款規模高速擴張也為銀行業未來的發展留下許多風險隱患。其中令人擔憂的問題有:各級政府債務不斷攀升、企業債務增多,融資結構對于負債的依賴加強、債務風險逐步上升等等。中央提出要把控制和化解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作為經濟工作的重要任務,全社會都應該圍繞這一任務凝聚共識。
金融和經濟一旦出現問題,將給國家和社會發展帶來巨大障礙。那些緊盯銀行暴利的人們,也許已經忘記金融問題曾帶來的沖擊與危機。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國企大面積陷入困境,致使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劇增,銀行脆弱的資產質量對金融體系甚至國家經濟安全都造成影響。
目前,中國的銀行業整體穩健,但尚未高枕無憂,階段性的高利潤將難以持續,防范信用風險的壓力也在與日俱增。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防范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必須把穩健強大的銀行體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定海神針。從全局來看,任何片面否定銀行利潤的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我們應當正確認識當前銀行業的實際狀況,用辯證、歷史的眼光看待銀行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建設性、長遠性作用,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和解決銀行業的問題。▲(作者是中國銀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