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9歲留守兒童小林(化名)在聽說母親今年又不回家過年的消息,在自家廁所懸梁自盡。
每到春節,媒體都會關注留守兒童群體,關心他們如何才能與父母一起過年。必須追問的問題是:我們這個社會,究竟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做了些什么?縱然有機構、組織,發動讓留守兒童與父母一起過年的活動,也只具有一點象征意義,獲得活動機會的孩子就那么幾十人,而留守兒童不能與父母一起過年,這只是所有留守兒童問題的極小一部分。
留守兒童問題很復雜,而且數量也極為龐大——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國有農村留守兒童6102.6萬人,占所有農村兒童比重達37.7%,占全國兒童的比例為21.9%。對于留守兒童問題,大家可以把難以解決的原因,推給城鄉的巨大差異、父母改善家庭環境外出打工與照顧孩子的兩難,以及一些父母缺乏對孩子精神上的關愛等等。
這些問題在現階段看來都無解——我國地區差異巨大,農民工進城務工在很長時間中不可能消除;孩子需要親情呵護,再強調學校、代理監護人和社會公益組織的關愛,都難以彌補父母關愛的缺失,而親情的建立,是不可能通過問候、書信解決的,父母經常回家或者把孩子接到城市,需要一筆不小的費用,有多少打工者舍得花這筆錢?留守兒童問題在糾結和焦慮中越來越突出。
如果我國能建立國家監護制度,給予每個兒童基本的生活保障、醫療保障、求學保障,那么,這個問題就根本不用等到地域縮小就能得到解決。
如果有國家監護制度,所有進城務工人員就可以把孩子帶在身邊。如果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享有國家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醫療保障,而且求學也不成問題,父母還會把孩子留在老家,委托他人照顧嗎?當前,很多父母把孩子留在老家,是因為根本無法把孩子帶在身邊,除了生活壓力之外,孩子在城市入園、入學,都存在實際的困難。
對于建立國家監護制度,很多人認為根本不可能,他們擔心,這需要多大的投入?國家有這么大的財力嗎?建立國家監護制度當然需要財力,但這更是制度設計的問題。首先,我國已經實行9年義務教育,孩子求學已經全免學雜費,那么,他們在全國任何地方都可以享有義務教育,現在的問題是,各地的義務教育經費是由地方財政保障,因此,地方財政對解決隨遷子女的義務教育求學缺乏積極性,要讓所有適齡兒童都可在城市不受限的接受義務教育,需要建立以省級財政統籌為主、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的新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每省的義務教育經費由省級財政保障,與此同時,學費要能隨學生的學籍流動,從流出地流入流入地。
其次,我國現在的中高考升學制度,是與戶籍制度掛鉤的。不少人認為,只有改革戶籍制度,才能改革中高考升學制度。其實,我國中高考之所以與戶籍掛鉤,是因為高考實行的是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各高校把招生名額分配到各省,因此,招生名額就成了各省的蛋糕,進而實行按戶籍報名的制度,如果高校的招生名額不分配到各省,全國各地的考生,都可自由報考,用這一成績去申請大學,大學獨立錄取,這與戶籍有什么關系?如果高考制度全面改革,因升學制度而制造的留守兒童將大幅減少。
再次,對孩子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醫療保障,這對于我國來說,通過建立兒童醫保體系、加大中央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或者針對建立國家兒童監護制度,重新調整稅費改革等,只要下決心去做,并不是不可解決的難題。只要嚴格控制政府的“三公消費”,同時將目前用于幫困助學、農村生營養改善計劃、農村中職生免學費等的所有經費,進行整合,并進一步增加,用到更能體現教育公平的領域,并提高使用效率,防止這些經費被擠占、挪用,我國兒童的成長環境將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