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嚴控“三公”經費需從規范預算入手嚴控“三公”經費需從規范預算入手
來源: 紅網 作者:蘇宜 時間:2014-01-27 16:25
從2014年地方政府“三公”經費預算看,廣西、山東、江蘇、寧夏等地降幅約5%,廣東、北京、湖北、上海、陜西等地下降超過10%,浙江壓縮比例最高,達到30%。其他省份也明確提出了“三公”經費支出只減不增的要求。(1月26日《人民日報》)
這著實是好消息。如果聯系到2013年福建、江蘇、海南等省市“三公”經費支出同比下降30%以上,就更令人歡欣鼓舞了。當然,并不是所有人對此都感到樂觀,人們還在質疑,為何有的地方降得多,有的地方降得少?是不是存在“假節約、真浪費”現象?回答這些問題之前,首先要明確一點,“三公”經費是政府運行的必需成本。“三公”經費過多必然造成浪費、滋生腐敗,“三公”經費過少則意味著政府部門不作為、消極行政。“三公”經費作為政府支出,壓縮規模的標準不是支出越小越好,而是是否適合實際行政需要。
如何判斷“三公”經費是否合適呢?核心在于是否遵守了預算標準,理論上講,符合預算要求的“三公”經費就是合適的。約束“三公”經費需從預算入手,要想讓人們對“三公”支出感到滿意,首先就需要讓財政預算更加全面、更加有效,讓人們對預算滿意。只有預算公開、透明,具有公信力,人們才會對預算中列支的“三公”經費產生信任。如果財政預算報告對預算支出公布到每一筆錢是如何花銷的,人們自然不會“三公”經費產生疑問,自然不會糾結“三公”經費是不是下降的少了。人們對降低“三公”經費期待背后隱藏著的是對于預算透明公開的期望,只要預算做到公開、透明、科學和約束力強,人們就會打消對以“三公”經費為代表的各項政府支出的質疑。
不可否認,一些地方的預算具有約束軟、科目粗、存在大量預算外資金等痼疾。這種預算下的“三公”經費支出毫無實際意義,根本無法起到約束“三公”經費的目的,必然被人們質疑。今年以來,以北京、廣東為代表的一些地區實施全口徑預算,強化對預算的全過程監控,細化預算科目,使預算踏上了科學化、透明化的道路,讓人們看到了規范政府支出的曙光。
北京、廣東等地加強預算監督,規范預算行為的探索為嚴控“三公”經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只有預算清晰透明科學之后,人們才能在預算表格中看到“三公”經費的支出與消減程度,也才能看到消減下來的“三公”經費被用作何種用途。配合上年底的財政決算,真正做到花錢有計劃、全程有監督,這樣的“三公”經費支出才值得信賴。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