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血腥海豚灣”的殺戮令人警醒“血腥海豚灣”的殺戮令人警醒
來源: 紅網 作者:周成洋 時間:2014-01-27 16:41
2014年的日本和歌山縣太地町“捕豚季”進入尾聲。環保人士表示,數月以來已有超過千余海豚被趕進“海豚灣”,其中有600只海豚被屠殺,1月23日當地再次捕殺超過30頭海豚。環保組織“海洋守護者協會”的活動人士稱,捕獵漁民將海豚們趕到一個遮擋地段,隱蔽其捕殺暴行。一名活動人士賽加爾表示,捕殺開始前,漁民在海灣周邊架起防水布,以免遭動物保護者阻攔或受媒體記者報道。
日本當地居民的這一“傳統”慘無人道,在被生態保護組織報道后,引起廣泛爭議。其中尤以標榜自由和人道主義的美國對日本的不滿最為強烈。美國駐日大使肯尼迪直接批評日本圍捕海豚方式不人道,表示美國政府反對驅逐捕獵的漁業行為,并深感憂慮。日本當地則對此辯解:捕殺方式是人道的,漁民用金屬桿刺進海豚的脊椎而致其死亡,這樣它們就不會流血;海豚不是瀕危物種,捕豚行為沒有觸犯國際法;獵殺海豚利于當地經濟發展,許多人靠此生存;捕殺海豚是當地習俗,與屠殺牛、豬等本質上無區別。
太地町當地的捕殺方式與其所言大相徑庭,只是過程更為兇殘,采取圍捕困殺。海豚是靠肺來呼吸的哺乳動物,也需要浮出海面換氣,可在退無可退的環境中等待它們的只有慢慢被捕殺。這種帶著戲謔意味的主宰海豚命運的方式,難道人道?筆者從小就在相關報道和紀錄中聽聞“海豚救人”的美事,大多數的孩子也如同筆者這般對海豚持以熱愛。人類從未接受到如此強烈的來自于我們圈養之外的生物的善意,素有微笑天使之稱的海豚也常常見諸各國報端,成為一種精神品質的贊譽。因此許多國家都會對海豚立項保護法案,這是出于人類文明的道德回饋,是對我們所處世界的敬意。
人類一旦對文明失去了敬畏就會產生褻瀆之心,日本漁民亦是如此。太地町沒有其他經濟產業,漁民認為只能向自然索取,在保證全球可持續性資源不枯竭的前提下,選擇何種方式捕殺海豚未必有錯。筆者認為這是一種認知障礙,是對社會現象本末倒置的結果,完全忽視了自身所處的文明社會的道德要求和修養。此外,日本當地漁民把海豚與牛、豬等飼養型經濟肉類相提并論難令人茍同。太地町將捕殺海豚與屠宰牛、豬劃為等號,實乃是在混淆“掠奪”與“自給”兩者的概念。
在太地町“捕豚季”活動中,有一頭罕見的白化小海豚在與母海豚被迫分開后,母海豚再未浮出水面換氣,媒體分析,可能因與小海豚被迫殘酷分離而自殺。其中并沒有夸大的成份,海豚的智商極高,在某些方面的學習能力上強于黑猩猩,不排除母海豚因孩子被抓后的憂郁和迷惘導致自殺行為。這無疑為海豚灣這片葬豚冢再添悲情。在人類文明高度發展的當下,我們不得不反思,為何一些人類的臟惡觸角要伸向生命高潔寶座?在全球保護環境、珍稀野生動物的共識下,為何總是要跳出一些不和諧之聲?為何總有人假借各種冠冕堂皇的理由,如“科研”、“習俗”、“文化”等,道貌岸然地向大自然實施罪惡?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