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農村教師不如小工”給誰一記耳光?“農村教師不如小工”給誰一記耳光?
來源: 紅網 作者:李蕊 時間:2014-01-27 16:54
近日,東北師范大學農村教育研究所發布了《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2》。在對全國9個省份、19個區縣、174所學校共5285名教師進行調查后,報告發現,農村教育雖然得到了硬件上的改善,但由于工資待遇低下,職稱評定難,在榮譽體系處于末端,農村教師這個職業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卻日益減弱?!艾F在,農村教師的職業已經不具有吸引力了,甚至比不上工地的小工。”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雷萬鵬說。(1月23日《中國青年報》)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縮小社會差別的重要手段。多年來我國一直大打“通過多種渠道加強農村師資力量,維持教育公平”的口號,可農村教育現狀與這句響亮的口號是函矢相攻的,城鄉教育差別依然有霄壤之別。盡管硬件設施上有了很大的改善,可是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隨遷兒童也不斷增多,學生越來越少,教師便無法再增加新的編制,這限制了年輕教師的引進,造成了農村教師隊伍中,“男性統治”、教師老齡化的現象,農村師資力量極其匱乏。
由于農村教師工資待遇低下、職稱評定上處于劣勢、榮譽體系處于末端,一些優秀人才在小工與教師的選擇中,卻放棄人民教師那令人羨慕的職業,“當教師不如當小工”給我國教育部門一記耳光,是到了他們該深刻反思的時候了。教師“下不來,留不住”是困擾農村教育已久的問題,處于社會底層的學生只能接受劣質的教育,在“知識改變命運”和“教育蘊藏財富”的時代背景下,這種分層化的教育無疑是對社會公正的嚴峻挑戰。
公眾對于那些不愿在農村身教的大學生及年輕教師只是一味指責,其實,如果換位思考便會更加理解他們的選擇。在當前國情下,讓大學畢業生及年輕教師選擇農村基層,決不僅僅是一次單純的職業選擇,其中還包含著牽涉到他們自身乃至其家庭的諸多因素,戀愛、結婚、生子、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方面的現實問題都難以解決。只靠道德支撐無法促進年輕優秀人才到農村基層工作,只有從政策上支持,逐步優化大學生基層就業的環境和條件,提供一系列的社會保障與服務,才能將眾多的畢業生從就業壓力大的大城市,疏導至求才若渴的廣闊農村。筆者認為,這才是促進師資力量均衡發展,大力發展農村教育的有效途徑。
由此看來,相關部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此目標也非一朝一夕得以實現,可是生命不能重來,教育不能等待。筆者認為,眼下可以積極開展多種形式靈活有效的執教活動,例如特色活動講師團,城鎮骨干教師到農村代教、執教等等,還有充分利用遠程教育的手段把優秀教師師范課的課件送到農村學校。筆者相信,只要國家相關部門心系農村、盡職盡責,一定能想到很多措施讓教育資源得到共享。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