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教師“小小的善”帶來大大社會正能量教師“小小的善”帶來大大社會正能量
來源: 紅網 作者:李擺如 時間:2014-01-27 16:54
1月19日,寒假第二天,保靖縣涂乍小學教師曾濤就開始用毛筆書寫村民新年夢想。他打算利用自己年前所有休息時間,到老家陽朝鄉,幫左鄰右舍,左村右寨,寫寫對子,貼貼春聯,為2000多村民義務服務。(1月21日紅網)
這個新聞文字上頗為樸實,卻讓筆者眼前一亮,并且感到了一絲同為“教育人”的驕傲。然而,打動筆者的,并非是曾濤老師寫的字,而是他那種熱情、樸實、不計回報的精神,讓全社會看到了教育人的陽光、美好、善良和人性,彰顯了教育人的“正能量”,因此筆者才會倍感“與有榮焉”,才會情不自禁地為他叫好。
俗話說,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這里面的難度,在于堅持,在于不計回報。同樣,寫一副對聯,并不難,然而一年多來,為了好幾個寨子的數百戶村民,默默地潑墨揮毫,體現出來的是一種精神,一種樂于助人甘心付出的胸襟。曾濤老師用傾注自己心力的清俊字體,為淳樸的村民們書寫新年夢想,讓春到寨、福臨門,山寨新年紅紅火火,熱熱鬧鬧。這是一個非常溫情有愛的鄉村故事,雖然在情節上波瀾不驚,但仍足以感動他人,溫暖社會。
現實當中,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一些關于教師的負面報道,也許這些是個案,被媒體過分夸大了。然而教師的整體形象和社會地位確已是大不如前,教師機械地傳授書本知識,不能給學生帶來啟迪與智慧,對學生冷漠等,似乎是普遍現象。是因為現在教師的整體素質低下嗎?當然不是。在筆者看來,更多的原因在于教師忽視了生活、工作中那“小小的善”。
什么是“小小的善”?課堂上老師給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一個鼓勵的眼神講課過程中,多關注那些沉默寡言、不敢舉手的孩子;監考過程中不要板著臉,而是對考生施以和善的態度;操行評語除了客觀公正以外,還送上老師的鼓勵、期待與祝福;對做了錯事的學生,不必大發雷霆,而是循循善誘,春風化雨;與學生交流時,不必高高在上,而是用平等的位置,溫和的語氣;家訪時,不必公務式,耐心與家長交流;接接地氣利用業余時間,給村民們寫寫對聯,幫襯紅白喜事;生活中,多點陽光、多點微笑……
古語有云:“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小小的善也不能忽視,積土成山、聚沙成塔,小善積多了也會變成有利于天下的大善,這一點在教師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因為教師從事的是教育行業,而教育影響的是整個社會和社會中的每一個人!教育的功效,不僅在于傳授知識和技能,更在于哺育人心和啟悟良知。而在教育的過程中,“身教”是大于“言傳”的,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有無數雙成熟或是幼稚的眼睛在觀看、模仿,而后又千百倍地放大。教師就像是無盡土地上的播種人,撒下小小善舉,收獲天下大善!
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是壯舉,但不起眼的小善舉,同樣也能為社會注入正能量。而實現中國夢,我們的社會就需要這樣的正能量和傳播正能量的人。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