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日晚上7時左右,因不滿醫生拒絕輸液,一名患兒父親數次掌摑深圳兒童醫院一急診醫生,致其嘴唇和牙齦破裂傷。北大深圳醫院鑒定為輕微傷。福田公安分局回應,因為故意傷醫,傷人的患者家屬將接受行政拘留3天的處罰。(2月4日《南方都市報》)
根據報道看,醫生不建議輸液是對患兒負責的態度。家長即使有異議,也該當面問清楚或是求教于其他醫生,不能出手傷人,耽誤了孩子的治療不說,自己也因違法被拘留。何況當著孩子的面打人,可能會對其成長留下陰影。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現象對醫生的影響——可能造成某種心理暗示,一味聽從患者意見而亂開藥。
就事件而言,之所以會出現,固然應歸咎于肇事者的脾氣暴躁、無視法律,而不少醫院濫用抗生素、過度輸液對公眾產生的誤導也是深層次原因。某種意義上,肇事家長和被打醫生都是濫用抗生素的另類受害者。
從輿論反應看,這個新聞有相當的沖擊力,很容易引起新一輪關于醫患糾紛的爭論,但是,還是建議結合現實情況,就事論事,不因具體個案而上綱上線。
當然,要避免類似事件重演,普及安全用藥知識和基本醫療常識,改變市民的用藥習慣固然重要,加強用藥監管、促進合理用藥更是當務之急。如果醫生不再亂開抗生素,藥店不再違規出售處方藥,在科普宣傳力度進一步加強后,扭轉公眾的認知誤區顯然并非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