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在美國的“頁巖氣革命”被稱為“一百年來發生在石油行業最重大的事件”。而同樣高度依賴進口石油和天然氣的中國,不得不為這場革命側目而視。一個中國要“氣”的革命似乎就要到來。要“氣”和爭“氣”的心情與態度可以理解。但一定要在這場“革命”中保持清醒。面對巨大的投資風險,冷靜思考尤為重要。
首先要冷靜思考頁巖氣的資源基礎。有專家認為,中國的頁巖氣市場非常樂觀、大有作為。對此,筆者認為還是要持審慎態度,美國的頁巖氣儲量評價建立在幾十萬口鉆井資料的基礎上,而中國的頁巖氣資源量只有少量鉆井,認識還不透,數據精確度比較低,其資源量的評價結果目前在很大程度上還是處于“想當然”的階段,離完全而基本正確的“證實”還有一定距離。
其次要冷靜思考效益這本賬。有專家認為,只要關鍵技術取得突破,政策到位,頁巖氣開發是有效益的。但也有專家認為,美國頁巖氣革命之所以近年來才顯現出強大威力,正是因為國際油價高位振蕩的結果。他們認為,美國的頁巖氣與中國的頁巖氣最大的不同是其輕烴含量較高,而輕烴價格在高油價下水漲船高,在干氣對沖成本的前提下,僅輕烴就可產生不菲的效益。而中國的頁巖氣幾乎不含輕烴,屬于干氣,在單井投資近億元人民幣的情況下,其產量下降快、單井累計產量低,難以保證投資的回收,更談不上經濟效益。
再次是冷靜思考環境的風險。關于頁巖氣開發的環境問題,目前國內有兩種觀點在較勁:一種觀點認為頁巖氣開采的體積壓裂工程中,單井就需要“萬噸水、千噸砂”,必然帶來環境傷害,在中國人口密度遠高于美國的現實中,開發頁巖氣必然是得不償失。另外一種觀點認為,在環保要求極為嚴格的美國,有關各州都相繼開放了對體積壓裂的限制,說明頁巖氣開發對環境的傷害是有限的、可以容忍的,沒有必要為此而憂慮。但無論如何,環境風險是繞不過去的,必須要實在面對。
第四是要冷靜思考體制和技術的問題。要看到,美國的“頁巖氣革命”是數千家中小型公司共同創造的,而中國的市場開放程度不充分,政策不到位,制約了不同性質投資主體尤其是民營經濟的參與。要看到,國家已經為頁巖氣開發創造了較為寬松的政策環境,關鍵還是技術問題,沒有技術上的突破,沒有效益,就不會有人來投資。而美國數千家公司之所以投資頁巖氣,正是因為其技術取得突破,能夠獲得效益。筆者認為,當以三大石油為主的中國公司掌握了核心技術,形成了配套技術之后,結合國家頁巖氣產業政策,推廣技術,培養人才,也許這才是中國走向頁巖氣時代的最佳捷徑。
現在中國能源緊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日益嚴峻和重要。但愈是在這個關鍵時刻,愈要穩住心態,要“氣”更需要志氣和智慧,實現有秩序有質量有效益地開發。千萬不能因為頭腦發熱而在“頁巖氣革命”中“被革了命”。▲(作者是中國石油企業協會專職副會長兼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