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不少大城市出租車幾乎清一色是洋品牌,多數消費者購車也首選國外品牌。這種現象絕非好事。我們有必要更多使用自主品牌汽車,倡導“使用國貨光榮”的消費新時尚。
我們發展經濟,是為提升工業化水平,還是謀求并滿足于GDP增長?國家富強與GDP并不能畫等號。近代中國飽受西方列強欺凌,財富日漸流向西方,原因就是西方率先實現工業化,憑借堅船利炮對中國肆意妄為。中國要想不受欺負,富國強民,就必須實現工業化。
汽車制造作為現代工業的集大成者,理應是中國工業化體系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國內汽車市場井噴式發展的同時,國內仍洋車遍地,民族品牌份額越來越小。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去年本土品牌份額已從2010年31%的頂峰降至27%。
中國汽車工業要做大做強,必須首先立足國內市場。如果我們都不購買自主品牌汽車,這些企業不能完成從生產到消費的“驚險一跳”,最終受損的是中國民族汽車工業本身。東京、首爾等城市都盡可能使用國產汽車,印度新德里街頭也是民族品牌為主。中國不少城市用洋品牌出租車,看似“有檔次”、“國際化”,實為犧牲長遠利益的短視之舉。
電影《讓子彈飛》揭示了兩種發展觀:湯師爺認為只能“跪著掙錢”,專撿容易的路走;張麻子則直面挑戰,堅持“站著掙錢”。事實上,容易的路常常越走越困難,困難的路反而越走越容易。新中國建立初期,正是憑借自立自強精神,迅速將落后的農業國建成有衛星導彈的工業化國家。這種精神體現在消費上,就是要“敝帚自珍”,形成以“使用國貨為榮”的新型消費觀。
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壯大是個歷史過程,既要靠企業自身努力,更要靠國內市場消費拉動。對自主品牌汽車的不足,不應過于苛責,而應以發展眼光看待。魯迅曾這樣刻畫靜態看問題思維的荒謬性:“生下來倘不是圣賢、豪杰、天才,就不要生;寫出來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寫;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變成極樂世界,就萬萬不要動”。
國家富強同樣是自我實現的過程。唯有樹立正確的消費觀,支持國貨,才能壯大民族工業,實現“站著賺錢”。崇尚洋貨、鄙視國貨,實則是妄自菲薄和自輕自賤的體現。毛澤東曾指出,“什么都是‘舶來品’好,這是奴化思想的影響”。這種依附性消費觀,只會使民族工業日漸萎縮。
最近中央多次強調優先采購自主品牌汽車,表明中央正自上而下踐行一種新型消費觀。北京等大城市出租車行業如能率先垂范,將使用自主品牌汽車作為行業新規,無疑會產生示范效應,帶動全民形成“使用國貨光榮”的消費新時尚。▲(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