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韓國第一企劃設計的首爾麻浦大橋“生命之橋”戶外廣告。(韓國《朝鮮日報》網站截圖)
“朋友,去吃五花肉再喝杯燒酒怎么樣?”“雖然晚了但不要悲傷。人活著最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方向。”為了防止自殺,韓國在首爾麻浦大橋設置的“生命之橋”公益廣告,但卻出乎意料地產生了反作用。設置該公益廣告后來到麻浦大橋試圖投江自殺的人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增加到過去的6倍以上。
據韓國《朝鮮日報》報道,2012年9月最先出現的“生命之橋”公益廣告是麻浦大橋欄桿上的圖像和字句,這些圖像和字句是面向市民公開征集后選出的。這個項目由三星生命和首爾市共同策劃,知名廣告公司第一企劃負責制作。該項目的目的是為麻浦大橋洗脫“自殺大橋”的污名,給想要自殺的人帶來活下去的勇氣。麻浦大橋是漢江大橋中投江自殺案例最多的大橋,因此被稱為“自殺大橋”。
預防自殺廣告一年 結局卻出乎意料
傍晚時分,當有人走近生命之橋欄桿時燈就會亮起,能看到“吃飯了嗎”、“不要悲傷”等類似親人和朋友之間談話的字句。麻浦大橋的“生命之橋”是世界上首次嘗試的“雙向性溝通”公益廣告,而受到國內外的高度關注。提出這個創意的第一企劃去年憑借該廣告席卷了海外多項優秀廣告創意獎。僅2013年一年,第一企劃就憑借生命之橋活動獲得了包括Spikes亞洲廣告節大獎在內的37個獎項。同時還在戛納廣告節上獲得9個獎項。
但該活動開展一年后竟然出現了投江自殺者反而大幅增加的結果。根據首爾市消防災難本部的統計資料,2013年一年里試圖在麻浦大橋投江自殺的案例共有93例。這個數字是設置生命之橋廣告當年,即2012年(15例)的6倍以上。
成為知名“自殺勝地”,投江者不減反增
預防自殺的公益廣告為何出現截然相反的意外結果?
專家指出,由于宣傳過度,導致生命之橋活動沒有實現初衷。他們分析稱,因注重展示效果和宣傳效果而使生命之橋受到過度關注,這樣反而使其成為“自殺勝地”,讓想要自殺的人慕名而來。
韓國自殺預防中心主任鄭澤洙(音)說:“在想自殺的人當中,有些人有種想給自己的死亡賦予象征性或時宜性的心理。這些人多數情況下會找有名的場所。”
鄭澤洙解釋說:“日本以‘自殺森林’聞名的富士山青木原樹海和美國舊金山的金門大橋等也是知名的自殺場所。這些地區聞名于世后,全球想自殺的人反而用相此地。”
神經精神科醫生、建國大學教授河智賢說:“如果在某一特定場所有很多人自殺的事實被披露,同時會傳出‘在那里自殺死亡的幾率更高’的信息。展開自殺預防活動時,應慎重考慮這種波及效果。”
專家指出,如果“生命之橋”挽救生命的實際效果下降,就應該完善物理性安全裝置。
河智賢介紹說:“應該通過信息讓想自殺的人改變想法,同時引進在橋底安裝漁網或豎立玻璃墻等在物理上阻止自殺的實質性方法。”河智賢舉例說:“就拱形的第一漢江鐵橋的情況而言,一旦涂上光滑的油,到橋上示威的人或試圖自殺的人數量大幅減少。”
?
?
相關鏈接
美籍留學生做自殺測試后退學 向中學索賠800萬?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