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下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第三次全體會議,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周強、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曹建明分別作工作報告。總結2013年兩高在防范和糾正冤假錯案、確保司法公開、推進司法改革過程中所做的工作,接受人大代表審議。
應當說,過去的一年,于中國司法改革而言,進展不可謂不多,推進司法改革的新開局,可圈可點。尤其是在司法公開以及防范冤假錯案方面,國家最高法律機關有強力的表現,出臺多項指導性意見;尤其是在公眾關注的、久拖不決的一些熱點案件,有了新的進展,或者有了積極糾錯的作為,值得肯定。
按照最高法報告中的數據,在2013年,全國各級法院依法宣告825名被告人無罪,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一直以來甚少被啟動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在一些個案得以適用。這一個數據能被統計和披露,首先就說明了司法機關在面對錯案、疑罪時的態度,開始變得鮮明且自信。疑罪從無原則,在中國司法實踐中從純文本的存在到真正開始激活,歷經許多時間,甚至耗費幾代人的心血,其間所犧牲、被耽誤的公民清白、尊嚴與自由,甚至無法統計和補償。能從最高司法機關的層面,乃至更高決策層對疑罪從無、無罪推定原則有認同,且真貫徹,并勇于揭開傷疤、拋下利益糾葛去做糾正,確實需要勇氣,并“下大決心”。
從十八大報告之后,“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成為各級政府、決策人士的口頭禪,如果說對黨政機關而言,這句話意味著施政思路的大轉捩,那么對法院、檢察院等法律部門而言,則應當是一次難得的回歸法律思維的機會。馬克思說,“法官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但在當下的司法體制與運轉機制之下,要做到這句話,卻并非易事,當然這也正是推動試點法院系統省以下人財物垂直管理的初衷。貫徹憲法所賦予法院、檢察院的獨立審判權、檢察權,不可能永遠只是空泛的口號與道德要求,需要切切實實的制度變革。本次兩高報告中,對此表述較為謹慎,“研究”、“探索”的措辭之下,如何推進和確保地方審判機關獨立于地方黨政、權力乃至經濟的影響,直接關系到目前國內大部分案件與最大多數的民眾感受。
需要說的是,盡管在過去一年中,司法改革新開局為公眾展示的積極舉措不少,而且有一些已經見到成效(比如裁判文書的網上公開),但與“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依然會有不少距離。為防范和糾正冤假錯案問題,在2013年的一整年時間里,公檢法司各類法律部門可以說出臺了各種各樣的制度性的規范,但具體到某一個案件,各類糾錯設計是否真的能夠行之有效地得以實施,公眾的感受總是最具體的,包括每一次與法律部門工作人員的接觸,包括每一次小糾紛的化解,這是對司法工作提出的期待,而確保這樣的期待成真,依然需要對司法機關在專業性、獨立性上做大的改革促動。
司法回歸專業屬性,作為對法律部門的底線性要求,現在以高標準的姿態不斷被提出,可見相關領域改革的難度與韌性。確保審判獨立,讓法律職業人士在履行職務時無后顧之憂,更無須忌憚權力、政治乃至經濟的干擾,才是從根本上讓民眾對法律有期待、對司法有信仰的關鍵。與民眾分享改革成果,同樣應當包括讓民眾能在每一個案件中分享到司法改革的成果,察覺到司法進步的跡象,惟此才能讓民眾對改革前景生發出信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