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只要讓處長們把手中的權力拿出來曬一曬,讓辦事人對經辦人員的辦事效率評一評,必然切斷處長們將權力變現的暗道。
兩會代表熱議行政審批改革,“處長經濟”“科長經濟”成熱點話題。有代表說,一個處長、科長就導致一個項目拖了很長時間,或者拖黃了的事,太多了。代表中一位廳級干部說:“我有時也會為一些項目請這些有行政審批權的處長們吃飯,送點土特產搞好關系,很無奈。”
能逆轉下級請上級這樣的“官場潛規則”,看來“處長經濟”“科長經濟”確實能量不小。按照行政職級來看,科長、處長職務不算高,但很多時候誰都不敢拿他們不當干部。一方面,部門決策權雖不在處長手中,但作為決策后的具體執行者,處長的執行權不容忽視,快辦還是慢辦,全辦還是部分辦,都得看他們怎么辦。另一方面,作為上傳下達的關鍵一環,他們往往承擔著文件起草、審核材料等基礎工作。向上,他們的意見分量不輕;向下,又直接面對辦事人。卡住了“閻王好見,小鬼難求”的關鍵位置,自然有擺架子、逞官威的資格。有了這兩方面“特長”,“處長經濟”就有了基礎。曾有人稱,某些部委成了“部長領導下的處長負責制”。也正因為此,處長往往成為“跑部錢進”的重點關照對象。
名義上權力不大,手中卻掌握了實權,發生廳官要請處長吃飯的事情不難理解,這是應了那句老話:縣官不如現管。而在處長面前競折腰的絕不止廳官,有企業界人士就感嘆:“在落后地方,老板再大,一個處長都能把你搞死。”
當然,要搞死人的處長不多,但堪稱搞錢能手的處長卻不少,以至于與“處長經濟”聯系密切的“處長貪腐”,儼然成為了小官大貪的典范。曾任河南省教育廳財務處處長、審計處處長的馮哲落馬時,被查出受賄200多萬元、800萬元不能說明合法來源;財政部企業司綜合處原處長陳柱兵受賄案,檢方指控其非法收受他人財物2400多萬元……這些數字提醒我們,反腐打“老虎”固然重要,但更多腐敗還是發生在“蒼蠅”身上,很多“老虎”也是從“蒼蠅”進化而來。論職級,科長、處長確實是“蒼蠅”,但掌握了關鍵權力,處在了關鍵位置,也可能出現“蒼蠅猛于虎”的現象。
其實,“處長經濟”并非處長自己有多大的能耐,根源還是手中把持的權力用于尋租變現,從而形成超越職級的“怪胎”。而要打破“處長經濟”,遏制小官大貪,也該從規范權力運行入手。行政審批改革推進以來,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已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項行政審批等事項,今年還將加碼。通過改革,能取消的取消,該下放的下放,備案能行的就不必報批,集中在部委、省廳的審批權少了很多。改革的前進方向,正是要鏟掉“處長經濟”的生長土壤。
然而,還有很多不能下放的審批權力,還有一些工作必須由處長執行,怎么辦?權力并非等于腐敗,只有絕對的權力才可能滋生腐敗。行政審批改革提出要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一律向社會公開,清單之外的一律不得實施審批。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只要讓處長們把手中的權力拿出來曬一曬,讓辦事人對經辦人員的辦事效率評一評,必然切斷處長們將權力變現的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