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長沙發生當街砍人事件后,當天成都鬧市和15日廣州城中接連出現虛假消息引發的街頭群眾恐慌。自昆明發生導致大規模傷亡的暴力恐怖事件以來,確有一些潛在的緊張情緒在公眾中間存在。它們極容易被激發,釀成公共場所的恐慌事件。
首先,社會情緒的這一反應是正常的。每個社會如果連續出造成嚴重死傷的暴力事件,都會給人們播下緊張的種子。在美國的學校里如果有人突然放一串鞭炮,就可能導致驚慌,因為那里的校園槍擊案比中國的暴力恐怖事件和惡性報復社會案件多多了。
中國老百姓的神經沒那么強大,我們在最近一段時間有點“神經過敏”,這就是我們人性正常面貌的一部分。等到這類事件少一些時,我們自然會跟著變化。
就像一場大地震過后,如果突然有人喊一聲“地震了”,眾人必慌。現在再有人這么喊,大家的反應就有可能冷靜一些。
很多人的心中被留下不安的影子,這是現實。但我們的社會需要克制、戰勝這種不安,而不是被它任意沖刷。
我們需很清楚,即使這些暴力事件在媒體的報道中“接二連三”出現,但這樣的“接二連三”同時是信息化時代的一種呈像。它們是在13億人大社會里的連續出現,是媒體把它們集中到一起的總結。在承認問題嚴重性的同時,我們必須說,它們依然是中國社會的極低概率事件,它們離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很遠。
我們需要提高警惕,投入相當大的人力和財力防范惡性暴力事件在我們身邊的發生。與此同時,我們的正常生活不應受到影響,而是要該做什么就做什么。這是中國社會對待惡性暴力事件以及恐怖主義的應有集體態度。
這將同時構成我們對待暴力恐怖主義的心理彈性。我們既擔心,又超越擔心,暴恐分子以及惡意報復社會者的期待就得不到應和。一旦這樣做了,我們就會對那些惡人形成心理打擊,他們的囂張將被釜底抽薪,變成絕望和沮喪。相反,我們就會對新的暴力犯罪給予無形的精神鼓勵。
對于新發生的惡性暴力事件,社會一要坦然,一是一,二是二,政府需和盤托出。二要不夸大它們的影響,不做烘托,就事論事,少上綱上線。三要保持高度團結,輿論需努力避免圍繞暴力事件進行政治爭論,把這種爭論作為撬動社會重大政治態度的杠桿。
過去一段時間,互聯網上出于價值觀分歧而為殺人者辯護的聲音一度較多,現在這種聲音變得收斂了,這是非常積極的變化和進展。
我們再加大力度,中國社會也不可能變成“全民皆兵”型的防范暴力完美系統,漏洞總會存在。我們將會發現,建設公共安全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聽到兇犯街頭砍人的壞消息,我們個人難免會多一分小心。然而“這個社會決不會被那一小撮人嚇倒”,這句話也是、而且必須是我們確鑿無疑的集體回答。這么強大的國家怎能是極少數兇犯炫耀力量的地方,我們必將逐一消滅他們,他們露頭一個滅亡一個,決不會有第二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