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亞公投的結果并不能結束烏克蘭的危機,而是給烏克蘭局勢的演變注入新的復雜因素,俄與西方在烏克蘭及該地區的戰略博弈和拉鋸戰將會繼續上演下去。
3月16日,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舉行全民公投,以決定該共和國留在烏克蘭還是加入俄羅斯。由于親俄力量占據大多數,這次公投的結果沒有懸念。烏克蘭危機走到今天這一步,克里米亞公投既是前一階段事態發展的結果,也是新的麻煩的開始,特別是俄羅斯與歐洲、美國圍繞烏克蘭局勢的博弈將進入一個新階段。
在克里米亞公投問題上,俄羅斯與西方針鋒相對。俄堅持認為克里米亞公投“完全合法”,美國和歐洲國家則多次表示不會承認公投結果,北約聲稱公投不具備“政治合法性和法律效力”,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針對烏克蘭問題提交的議案遭到俄羅斯否決。俄在克里米亞的駐軍保持著高度戒備狀態,沿俄烏邊界以及在白俄羅斯境內的軍事部署已經提高了戒備。美歐威脅最早會在克里米亞公投翌日追加對俄制裁。
歷史上,俄羅斯與西方已圍繞烏克蘭和克里米亞較量過多個回合,互有勝負,或打個平手。遠的不說,本世紀以來,烏克蘭國內親西方和親俄兩派爭斗不已,均分別受到歐美和俄羅斯的支持和聲援,烏克蘭政治權力也在兩派之間形成“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
克里米亞此次公投后如能并入俄羅斯,俄顯然獲得了這個戰略要地,對烏克蘭臨時政權和西方是一個沉重打擊,但同時也在俄烏關系中種下了新的不和的種子,也必將受到西方的制裁,同西方關系至少在短期內會冷淡下來。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不久前撰文指出,如果把烏克蘭視作東西對抗的一部分,就會毀掉在今后數十年里把俄羅斯與西方(尤其是俄羅斯與歐洲)納入國際合作體系的希望,因此絕不能讓烏克蘭“成為一方與另一方對抗的前哨”,而應該讓它“充當雙方之間的橋梁”。
遺憾的是,烏克蘭的經歷表明,俄與歐美為了各自的戰略利益,利用烏克蘭國內的政治派別,把戰略競爭變成了“非此即彼”的“二選一”游戲。要結束這樣的局面,需要烏克蘭國內外各方做出妥協,尋找利益的平衡點。
從目前看,克里米亞公投的結果并不能結束烏克蘭的危機,而是給烏克蘭局勢的演變注入新的復雜因素,俄與西方在烏克蘭及該地區的戰略博弈和拉鋸戰將會繼續上演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