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高、大、上”學生守則折射什么?“高、大、上”學生守則折射什么?
來源: 紅網 作者:王瑤 時間:2014-03-17 17:06
“我們的《中小學生守則》像真理,放到全世界都通用,太‘高、大、上’。”今年,兒童文學作家、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湯素蘭委員的提案聚焦《中小學生守則》。她認為《中小學生守則》應易行。(3月9日《光明日報》)
《中小學生守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行為習慣、規則意識等的養成都離不開《守則》的指導。但當真理性質的話語充盈在《守則》中,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是否還能對中小學生起到應有的指導作用?一直以來,《中小學生守則》都擺出一副嚴肅認真的面孔。看似每一條都很有用,但想要做到守則中要求的內容卻并非易事。這些大而空洞的話語給學生留下的僅僅是一個模糊的輪廓,卻不具有實際的操作性。
首先,缺少教育理念的教育就如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守則》中籠統而模糊的條目早已不適應當前的教育環境卻仍遲遲不見修改,正是由于教育理念的缺失。對于中小學生而言,規則意識、行為習慣的培養對其日后的發展大有裨益。但學校教育卻并沒有將這方面的培養放在心上,而更多的著眼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因為不重視,所以錯與對也沒有去在意。正因為這樣,也造成了當前中小學德育的困境。一些教師照著《守則》一條條念給學生聽,但這些守則學生理解起來困難,執行起來就更不知所措。對學生規則意識和行為習慣培養的不重視,導致了學校教育尤其是德育中存在種種問題。歸根到底,教育理念的缺失才是造成這一現狀的根源。
其次,師生地位的不平等依然存在。由于認知水平尚在發展階段,中小學生對于學校的各項行為準則一般都言聽計從,很少去懷疑這行為準則設計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基于此,一旦中小學生違反了這些行為準則便要受到教師的懲罰,而實際上卻鮮少有教師會去向學生解釋這些行為準則具體的含義。教師以為學生都理解,但卻忽略了學生心理和生理發展的規律,成人式的話語模式顯然不是每一位中小學生都能理解的。師生之間的認知偏差長期存在卻始終沒有人來打破,這也意味著在教育教學中,師生始終不會是在一個平等的臺階上進行對話。
再者,中小學教育的目的含混不清。義務教育的強制性和普遍型意味著這一階段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選拔人才或實施精英教育,因而升學和考試不應作為這一階段唯一的目的。然而當前的義務教育早已演變成一場升學大戰,全然忽視了義務教育的最終目的。在唯分數和唯升學率的教育環境下,諸如學生守則的不規范會對學生發展產生什么不良影響之類的問題很少有人去關心。然而,倘若這些問題一直存在下去,勢必會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教育之中沒有小問題,解決好每一個可能影響學生發展的問題,才能真正實現教育的目的。
文/王瑤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