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紅色娘子軍》劇照
《紅色娘子軍》原型人物之一王運梅憶艱苦行軍:
1931年,一支由百名女子組成的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曾多次隨同瓊崖紅軍主力參與反國民黨“圍剿”的戰斗,威震一時,被當時民眾稱為“紅色娘子軍”,毛澤東、周恩來曾高度評價紅色娘子軍為“世界革命的典范”。然而在反動勢力的瘋狂反撲下,成立僅五百多天的女子特務連最后被迫解散。這百余名巾幗英雄在一年多時間里遭遇了哪些腥風血雨?解散后各自的狀況如何?日前,本報記者采訪了紅色娘子尚健在的王運梅(由其外孫女馬世菊轉述)、海南省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長龐啟江,他們的講述回顧了當年這支英雄隊伍鮮為人知的經歷。
從“赤色娘子軍”到女子特務連
1961年,謝晉導演的一部電影《紅色娘子軍》風靡一時,劇中的瓊花和十歲便與“木頭人”結婚的連姐一起參加娘子軍的經歷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瓊海市陽江鎮文化站長龐啟江告訴記者:“電影是藝術作品,跟真實的人物有較大的不同,片中人物融合了多名娘子軍成員的經歷,所以很多的角色不一定能找到人物原型,如當時的娘子軍中就沒有嫁給‘木頭人’的女戰士、南霸天的人物原型有好多個。”電影中并未介紹娘子軍的成立經過,這支隊伍是如何成立的呢?
1931年3月,樂會縣婦女們在當地黨組織領導下,成立了一支“赤色娘子軍”的隊伍,主要負責紅軍部隊的后勤和宣傳工作。龐啟江告訴記者:“當時這支隊伍并沒有槍械、服裝等武器,還不是武裝隊伍。”1931年5月,瓊崖特委在樂會縣發布招募女子軍的布告,號召婦女們“拿起槍來,和男子并肩作戰”,許多年輕姑娘見到布告后紛紛報名,其中就有目前尚健在的王運梅。
看過《紅色娘子軍》的人都知道,影片中有一位在行軍途中生下小孩的女戰士,這個人物的原型就是王運梅。王運梅回憶說:“當時家里很窮沒飯吃,女孩子地位又低,男人可以有書讀或參加紅軍,我也想這樣,于是就報名參加了娘子軍。”順利入伍后,部隊給每人配備了一套軍服,還都剪了短頭發,周圍人都稱她們為“紅軍哥”。“入伍時我知道這支隊伍是要打仗的,但也沒感覺害怕,只知道被槍打中了才會死,打不中就不會死。”龐啟江告訴記者:“當時報名要求入伍的女性共有700多名,最后篩選出了一百名左右的報名者,這些女性大多是來自窮苦農村家庭。”中共瓊崖特委將“赤色娘子軍”改編為工農紅軍第二獨立師第三團女子特務連(即紅色娘子軍連),由當時的海南瓊崖師部直接領導,全連分為三個排,王時香任指導員,龐瓊花擔任連長,馮增敏、龐學、黃墩英分別任一、二、三排的排長。
女子軍特務連成立后接受了完全軍事化的訓練,“阿婆精神好的時候會把拐杖當作步槍,敬禮、拿槍、托槍立正,一套動作下來看上去仍然十分標準。”王運梅的外孫女馬世菊告訴記者。原先這支隊伍的任務是保衛領導機關、看守犯人和宣傳工作,然而隨著戰斗形式的變化,她們很快投身到了戰斗中。
生下的小孩在行進途中不幸去世
面對國民黨大軍的圍剿,女子特務連在撤退途中遭遇如何?這在電影中并未詳細展現,王運梅回憶了她經歷的過程。
1931年6月,瓊崖紅軍決定消滅樂會縣的國民黨“剿共”總指揮陳貴宛部隊,女子特務連奉命配合紅三團和赤衛隊的誘敵戰術伏擊沙帽嶺,“我們女子軍當時從沙帽嶺的山溝中行進,國民黨部隊見到我們的隊伍都是女子軍,一邊率部急追過來,一邊大叫道:‘那是女的,不要怕,不要怕,活捉她們,誰捉到歸誰。’”王運梅說道。女子軍邊開槍邊后撤,佯裝敗退,敵方很快被引誘到伏擊圈,埋伏在一旁的紅軍主力趁機發動猛攻,對方猝不及防,亂作一團,不到一小時就被擊潰。隨后,女子軍特務連又在火燒文市炮樓戰斗中,活捉了惡霸“馮朝天”(電影《紅色娘子軍》中“南霸天”的原型之一)。幾場戰爭下來,女子特務連聲名鵲起,許多女性紛紛要求加入,1932年春,瓊崖特委決定擴編這支武裝隊伍,女子特務連新增成2個連,共有140多人,娘子軍配合紅軍主力先后拔除了樂會、瓊東、萬寧、定安、文昌五縣的多個敵據點。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