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大學生回鄉就業 仰仗多方“給力”大學生回鄉就業 仰仗多方“給力”
來源: 紅網 作者:田佳瑋 時間:2014-03-19 17:27
37%的大學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就業,38%的大學生選擇如果找不到工作就返鄉發展,僅25%的大學生有計劃回鄉發展。這是團牡丹江市委做的《當代大學生返鄉就業意愿的調查研究》中的數據。數據是以牡丹江地區幾所重點中學近10年的5000余名畢業生為樣本得出的。(3月18日《中國青年報》)
“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多少寒門學子曾懷揣這樣的誓言毅然奔赴叫做“遠方”的他鄉,只為逃避“面朝黃土背朝天”的世代“循環”。讀書的“賭注”本指望賺得“盆滿缽滿”,學成時卻是“敗絮其外”地回到家鄉,雖有”金玉其內”,也會盡掃顏面。如此可見,多數大學生不會主動回鄉發展,也是情理之內,不用大加針砭。要想使大學生回鄉就業,還需多方“給力”。
大城市以只爭朝夕的速度飛馳向前,擁擠的何止是交通?“蟻族”、“蝸居”、“車奴”、“房奴”……調侃的語氣中雖飽含無奈,卻也有些”痛并快樂著”的味道。而在城市燈火輝煌的盡頭,小城鎮的建設卻是”凄凄慘慘戚戚“,少人問津。人力資源的不均,在一定程度上解釋了城鄉之間冰火兩重天的差距,同時也正為縮短城鄉差距提供了突破口。鼓勵大學生回鄉就業,從小處著眼,是就業競爭白熱化之前的權宜之計;大處思量,是為了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因此,“大學生回鄉就業“已經不再局限于個人的成敗得失,而是事關長遠建設的舉措。
“一朝鯉魚躍龍門,今世運命全翻轉”,長期以來,“讀書改變命運”的觀念使回鄉就業成為“失敗”的代名詞。妄自菲薄之下,也使讀書變得功利化。金錢至上的時代,為事物明碼標價成為一種本能和習慣。但不是所有的東西,都能用金錢來衡量,也不是所有的價值都能在短時間內體現。“工資待遇”不是讀書的終極意義,回鄉也不代表“無功而返”。讀書之于一個人的意義,在于讓個體更加認識自己,認識自己未被開發的潛力,從而更加充分地實現自己的價值。
大學生回鄉就業,除了自身觀念的轉變外,關鍵還是要政府的鼓勵政策。只有實實在在擺在桌面上的優惠措施,才能夠展現招攬人才、熱衷發展的誠意,也才是真正能夠留得住”金鳳凰“的訣竅。一則可以通過大力發展當地企業,給大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施展才能的天地,讓他們大展身手;二則可以通過資金、技術支持,為大學生回鄉創業提供支持,減少自主創業的阻力;三則解放思想,以包容的心態接受創意,有”甩開袖子“,敢于創新的魄力。
任何一種現象,從其漸露端倪到蔚然成風,都不能離開社會氛圍的推動。當回鄉不再被鄉人視為”無功而返”,而被認為是對家鄉”反哺“的貢獻;當工資不再成為衡量價值的標尺,而只是對付出的一種回報和鼓勵;當社會給予年輕的生命更多的機會和寬容,更多的肯定和信任:相信給他們一個鋤頭,可以將荒野變為青原;相信給他們一枝毫筆,可以揮寫出一部神話……我們就有理由為這個社會慶幸,慶幸它所擁有的向上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慶幸它所具有的張力與生機。
衣錦還鄉的夙愿,是志存高遠、不甘落后的表現;求學他鄉的歷程,是人生一段錯過就會遺憾的體驗、是對身心的歷練;而回鄉就業的行動,則是以成熟的心態認識自己、于現實面前權衡利弊后的擇優選擇。工資不是人生追求的目的,成功和金錢也擁有不同的含義,只有全社會形成這樣的認識,大學生回鄉就業,才不會感到”汗顏“。
文/田佳瑋
(編輯: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