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評論>
論文抽檢能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嗎?論文抽檢能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嗎?
來源: 紅網 作者:馬子博 時間:2014-03-20 16:35
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了《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辦法》,每年將對上一學年度全國授予博士、碩士學位的論文進行抽檢。(3月18日《人民日報》)
近年來,論文抄襲、剽竊現象時有發生,這不僅使高校不正之風愈演愈烈,也極大地敗壞了社會的公平和誠信。因此,從端正學風和教學風氣,以及懲罰學術不端上來說,抽檢論文的舉措可謂正當其時。
但是,我們更需要冷靜地思考是:抽檢論文就能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這并不能改變現行研究生培養制度的設計這一問題的根源。
我國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定位是一種基于學術、終結性學位的培養模式。它要求碩士研究生在求學期間,具備較高的學術研究能力。在兩年到三年的學制中,學生必須撰寫畢業論文,同時在求學期間發表若干篇論文,這無疑會引導研究生還沒提高學術研究能力,就想著怎樣撰寫、發表論文,造假就難免成為“蹊徑”。
更關鍵的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學術和終結性并非碩士研究生培養的全部。調查數據顯示,目前只有不到20%的研究生讀研是為了做學術研究,那么在社會提供的研究型崗位十分有限的背景下,學生攻讀研究生以畢業之后從事學術研究的目的就大大降低。這種情況下,論文真假與否還有那么重要嗎?
決定研究生的質量另外一個因素,就是導師的責任。但現實卻令人失望,招生環節,是學校負責筆試和面試;培養環節,是學校的發表論文規定代替導師負責;論文答辯環節的制度設計,降低了導師對論文質量把關的責任……對學生的表格式管理、數量指標管理,異化了導師與學生、關系。在師生關系功利化下,又能有多少合格的研究生論文出爐呢?
當然,不管我們在制度設計方面存在著怎樣的不足,這些都不能成為論文造假的借口。但是,如果大學的教育、學術管理,不能回歸到教育和學術本位,研究生的培養模式不能與時俱進,導師不能為學生的培養方式、培養內容、培養質量真正負責,論文抽檢再嚴格也很難提高研究生質量。
文/馬子博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