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就業質量是檢驗“技能型”高考的試金石就業質量是檢驗“技能型”高考的試金石
來源: 紅網 作者:夏熊飛 時間:2014-03-24 16:33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魯昕介紹,第一種高考模式是技術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試內容為技能加文化知識;第二種高考模式就是現在的高考,學術型人才的高考。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分開。“在高中階段,16歲就可以選擇你未來發展的模式。當然不管你選擇的是什么模式,你都可以實現你的人生目標。”(3月23日《人民日報》)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術技能人才供給不足矛盾已成為短期內新增勞動力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突出表現,一邊是每年數百萬的大學畢業生面臨就業難,一邊卻是用人單位在抱怨招不到合適可用的人才。此時出臺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方案,顯得尤為及時,相信也是相關部門在分析、調研后作出的應對措施,因為這一方案創新力度之大確實罕見,也是針對目前就業結構性矛盾的治本之策。
科學合理的優質頂層設計已經出臺,前景似乎也是一片坦途,“技能型”高考的推廣,也許即將會把所有積攢下來的沉疴一掃而光,只是現實操作起來是否真能如副部長所言樂觀如斯,是否真能“實現你的人生目標”,還有待時間與實踐的檢驗。而在眾多檢驗標準中,就業質量或許就是檢驗“技能型”高考含金量最具說服力的試金石。
這里所言“就業質量”包含三個指標:就業率、工資薪酬、社會認可度。就業率,是不言而喻的基礎,選擇參加“技能型”高考,是否就能順利實現就業呢?這恐怕是眾多學生與家長最關心的問題,也是新方案出臺的最原始初衷。如果連就業率都無法保證,那“技能型”高考夭折只是時間問題。
工資薪酬,顧名思義就是就業后的薪水待遇福利等。實現就業也許不難,但實現高薪就業也許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誠然,工資薪酬不是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但也是重要評價指標之一。參加“技能型”高考后,也順利實現了就業,可是如果薪水與其他連職業教育也沒接受的務工者有得一比,甚至不如的話,“技能型”高考想必也不會有太大的吸引力。
社會認可度,也許是三個指標中最難達標的。在“十載寒窗無人問,金榜題名天下知”思維仍然有其存在的豐沃土壤,“唯文憑”論調依然大行其道的今天,沒個大學(重點)本科文憑還真不好意思開口自報家門。用人單位在抱怨招不到合適的人才,可是又有幾家好公司不是定著“限985、211”的規定?國人一直在羨慕德國的職業教育,可是我們的社會還沒有形成尊重技術型人才的氛圍,否則也不會有那么多孜孜不倦地復讀考生,甚至落榜后墜樓或精神失常的悲劇了。要想讓考生心甘情愿選擇“技能型”高考,而不是成績不好的無奈選擇,就需要養成尊重技術型人才的氛圍。這需要社會每個人不斷調整認知觀念,用更加全面、理性的標準評判成功與否,但更需要政府部門發力,做好輿論引導,提高技術型人才的待遇福利、社會地位、晉升空間等。
只有禁得起“高就業質量”這塊試金石的檢驗,“技能型”高考才可能得以順利推行、推廣、普及,才可能與“學術型”高考平起平坐、甚至分庭抗禮,也才可能雙“考”合璧、產生“1+1>2”的功效,解決長久以來人才培養、就業中存在的種種問題與矛盾,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輸送更多合格的優質人才。
文/夏熊飛
(編輯: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