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草根酷評>社會長焦>
高考兩種模式是對高等教育的糾偏高考兩種模式是對高等教育的糾偏
來源: 紅網 作者:雷鐘哲 時間:2014-03-24 16:41
教育部副部長魯昕22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3月23日《西安晚報》)
所謂兩類人才、兩種模式高考,第一種即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考,考試內容為技能加文化知識;第二種就是現在的高考,即學術型人才的高考。這種方案,把技能型人才高考和學術型人才高考,徹底地區分開來;讓學生從高中開始,就能決定職業的去向。
好不好呢?應該說,這還是切中了現時高考的脈搏。
這些年,我國高校規模不斷增大,學生人數急劇膨脹。高校把教育當作“產業”,學生把自己看作“產品”,可其順風順水苦心經營的結果,卻在“產品”適用性上出了問題。換句話說,高校在學生培養方向上,和社會需求嚴重脫節,致使每年走出校門的幾百萬大學生,不少人像無頭蒼蠅似的,碰壁于人力資源市場,給就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據統計近幾年來,我國每年從中高等學校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畢業生總量,約在1700萬人,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和技術技能人型才供給不足,已經成為現實中一個十分突出的矛盾,顯示出新增勞動力就業結構的失衡。
實際結果怎么樣呢?一是導致學生擇校盲從、擇業盲目,連帶造成了人才的浪費。比如大學生苦讀四年,畢業后卻從事較為低端的工作。二是越來越多的大學畢業生選擇“回爐”,就像重慶某職業培訓學校,兩年前在校生400人,其中三成半為本科學歷,三成為專科學歷,超六成都是“回爐生”。而且類似情況趨于上升,學生甚至還有讀過研的。
不是說大學畢業生不能掃馬路,不能從事足浴按摩,不能從事賣肉修車……我這里沒有職業高低貴賤的意思。但是,誰也不能就此認為,為低端工作讓社會和家庭投入過高的教育成本,就是合情合理的付出,就不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非要這么看問題,我就認為“站著說話不腰疼”。不信,你就去問問那些從事環衛工作的父母,他們掏錢供孩子上學,就是希望孩子接過自己手上的掃帚嗎?
世上五行八作,職業千差萬別。“上帝”的高明恰好在于,他不會讓所有的人去從事一種相同的工作,人總會有不同的選擇,最后達成結構的協調,也成就了和諧的社會。非要違背這個規律,就必然出現上述的悖論。從這個角度出發,就能看出高考分成兩種模式,是一次十分必要的糾偏。
一個正常的社會,它的人才配置,無論是技術技能型還是學術型,或者其他什么型,都應該符合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各類人才的社會地位,尤其是工資分配,也都應有合理的劃定,不能出現極度不公的現象,否則會出現錯誤導向,不利人才的配置。在這個前提下,高校調整人才培養方向,讓年輕人在多元化的道路上都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上述就業與用人的突出矛盾,就可望得以解決。整個社會,就能減少巨大的浪費,真正成為一個節約型的社會。
文/雷鐘哲
(編輯:李琳)
?